西方文献获取的几个重要参考工具

西方文献获取的几个重要参考工具

一、西文文献采访的几种重要参考工具(论文文献综述)

Goita Yacouba(高亚)[1](2021)在《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及改进思路之综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是对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的综合性研究。中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不仅是非常重要的,又是非常特殊的。特别是如今在马里,已经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可能要延长至十二年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可以说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已经共同构成了基础教育。自1960年独立以来,马里历届政府先后颁布了系列教育法案,一直把教育作为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优先事项。教育作为一项基本人权,马里宪法强调“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马里的教育不仅有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受到历史传统以及殖民文化的影响,还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影响。在马里的国家教育政策中,基础教育(1-9年级)追求优质是一个长远且重要的目标。当前它面临若干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马里必须采取有力的教育改革行动。马里基础教育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影响这些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借鉴中国、法国等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经验,马里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路应该是什么,改革的策略有哪些?这些都是本论文需要探讨的问题。围绕这些基本问题,还需要探讨一些相关的问题,如教育改革的相关概念与教育理论。论文对从基础教育的六个维度做了文献梳理,包括中小学教师的素养、课程与教材、课堂教学、学校管理与校长、教育法律与政策、家校合作与冲突。第二章对马里与中国的基础教育体系进行了比较。马里和中国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马里和法国的基础教育体系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马里长期受法国殖民统治,这两个国家的教学语言和官方语言都是法语。自1962年独立以来,马里国家一直受到其殖民国家法国教育制度的影响,马里的整个教育体系是以法国的教育体系为蓝本的。而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它有一个适合国情的特殊的基础教育体系,它的教学语言和官方语言是汉语。这个比较的目的是:解释马里和中国基础教育各自的特点和彼此的异同,为马里基础教育的变革提供参照体系。对于马里的基础教育和中国的基础教育,马里的基础教育发展应该从中国的基础教育变革中吸取经验,这在当前是非常必要的。第三章通过对相关的教育概念与教育改革理论的阐释为审视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提供分析框架。这些概念包括:学校教育与基础教育、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教师教育与素质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方法、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校长素质与学校管理、家长和家校合作及教育改革与教育理论。教育改革理论包括:中国、法国和马里的教育改革理论(一、中国教育改革的代表性理论;二、法国教育改革的代表性理论和第三、马里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选择)。第四章是通过三种教育研究方法获取基础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对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加以审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观察法分析法三种研究方法。研究马里基础教育涉及的主题内容包括如下六个方面:第一,基础学校教师素质;第二,基础学校学习资料的供给;第三,基础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第四,学校管理活动;第五,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第六,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马里基础教育综合性问题的问卷设计融合了教育基本理论、学校管理理论、教育学史学、教育政策学与教育社会学等学科,同时也适当参考了国际教育机构和国际会议的资料,使研究不仅具有多学科视野,而且也具有国际视域。资料的收集主要在马里教育部和首都巴马科的20所公立基础学校、教师培训学院进行,同时也在中国湖南长沙市实验小学等六所学校做了课堂教学观察。资料收集的时间:2019年6月到9月;实施问卷与访谈调查的过程包括:第一步,向被调查者讲明进行这次问卷与访谈调查的目的。第二步,向被调查者说明做问卷与访谈调查的方式。第三步,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工作的保密性和调查形式的匿名性,打消其顾虑。第四步,待问卷与访谈调查做完之后,向被调查者道谢。第五步,问卷与访谈调查整理及分析。第五章和第六章通过分析访谈、问卷调查和观察基础教育等方法获得的实践资料,对基础教育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这项研究的数据一方面来自于调查问卷等研究工具,另一方面来自于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学院的老师、学校校长、学生、教育部官员和学生家长等目标群体的访谈。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证明,从教师质量、学习资料、基础学校教学方法、基础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政策的执行以及家长与其子女之间的关系等角度来看,马里的基础教育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不可否认的是,马里各级教育部门为解决这些问题也都做出了一些可贵的努力。研究发现目前马里中小学存在着如下问题:基础学校教师素质低;基础学校学习资料的供给不足;基础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固化;学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低,管理低效,与家长的关系紧张;家长的教育能力有限,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不能及时反映时代的要求和国家的需要。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基础学校教师缺乏较长时间的培训,专业成长的动力不够强;国家因为内乱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给学校购买学习资料的经费不够;基础学校教师掌握的教学方法少,教学交流少,选择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不够强;基础学校校长的选拨缺乏严格的标准和缜密的程序,任命之后缺乏管理方面的培训;家长受教育的程度低,加上家庭经济困难,无法与孩子有效沟通,也意识不到教育的价值。受法国殖民化教育制度的影响,国家的教育法律与政策没有合理地反映马里民众的需要和马里教育的特殊性。第七章针对上面基础教育的问题与原因,就马里基础教育改进的思路提出了如下建议:第一,马里政府应尽力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基础教育初始教师和在职教师的素质,并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提高工资收入。第二,应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给学生免费提供基本的学习资料,特别是课程资料。第三,鼓励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探索多种教学方法,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合理要素,主动运用积极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特点与学习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第四,应尽一切努力对校长进行学校行政或学校管理方面的专题培训,提高校长的管理服务意识与民主管理水平。第五,通过家长培训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水平,改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发挥家庭在学习者的学业成功中的积极作用。第六,依据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完善学校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学校管理先进经验。

马秋月[2](2021)在《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相较纸质资源,数字资源节省空间、检索便捷等优点日益凸显,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内容也日益丰富。然而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情况并不乐观,一些数字资源利用率较低,但是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实际需求却没有得到满足。为了能够促使高校学生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充分利用,进一步完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调查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情况是十分重要的一步。本文首先通过网络调查法调查我国高校图书馆现有的数字资源并进行总结;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入调查了我国的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综合利用情况,通过访谈了解我国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数字资源布局的相关建议,由此分析总结了我国的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从中分析出当前我国的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综合利用存在的一些问题;再次,举例四所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在提升学生数字资源综合利用率方面采取的有效举措以供我们借鉴;最后,结合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来提高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孟广均,肖鹏,陈润好,李雨蒙[3](2019)在《结缘图情六十年:孟广均教授口述访谈》文中认为图书馆学家孟广均教授自195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以来,已投身图书馆情报事业建设60年有余,建树颇丰,成绩斐然。文章以口述访谈的形式记录了孟广均教授工作多年来的部分史料,涉及早年学习、科图工作、翻译经历、学位点设置以及图书馆情报学科发展回顾等内容。

董成颖[4](2018)在《民国留美图书馆学人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是中国图书馆事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国图书馆大体实现了从传统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的转变,图书馆学的体系也得以确立。作为主要推动力量之一,留美图书馆学人在这一历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理清留美民国图书馆学人群体的学术历程,分析其总体特征、总结其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贡献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首先对从鸦片战争到清末新政时期中国人对西方图书馆考察接触的具体情况及其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进行了历史描述,而后选取1914-1944年留美的44位图书馆学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集体传记法、文献研究法对他们的年龄分布、地理分布、性别分布、留美经历、教育背景、从业经历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总结了留美图书馆学人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现代化的贡献。本文描绘了民国留美图书馆学人的整体形象:他们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的湖北、江苏、河北、上海等地区,普遍接受过系统的新式教育,在二三十岁的年纪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图书馆学名校接受了专业的图书馆学教育,学习到了西方先进的图书馆学理念、方法、技术。回国之后,他们创建现代化公共图书馆,革新图书馆管理与技术;兴办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创设图书馆专业协会和刊物;破除旧式藏书楼思想的禁锢,阐发现代化图书馆理念,将毕生都献给了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周余姣[5](2018)在《中美书缘——钱存训与目录学研究》文中认为钱存训是着名的书史、印刷史、图书馆学专家,然至今未见学者专门探讨其目录学思想。大学期间,他就曾在《图书馆与学术研究》一文中对目录学理论有所探讨,也编制了部分目录索引。赴美后,钱存训选修了艾西汉、谢拉等美国着名图书馆学家开设的相关课程,进一步加深了对西方目录学的认识。其代表性目录学作品有《译书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中国书目解题汇编》《中国印刷史书目》等。其目录编制思想先后受到刘国钧、杜定友、袁同礼、艾西汉、休谟等中西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的影响,可谓融通中西。钱存训认为目录是开启学术之门的万能钥匙,目录学素养应为图书馆工作者之基本素养,强调目录编制工作者应有奉献精神等等。

李杰[6](2014)在《近代教会大学图书馆功能之演变 ——以燕京、金陵、圣约翰三所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代教会大学在中国虽存在的时间较短,但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扮演了西学东渐的重要角色。作为教会大学西方文化传播的核心部分,教会大学图书馆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新式图书馆改变了中国传统图书馆仅供私人使用的状况,逐渐将图书馆演变为启迪民智、服务学术、面向民众的社会文化机构。与此同时,教会大学图书馆以西方图书馆模式为蓝本,转变了中国传统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理念,推动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进步。本文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与分析教会大学图书馆功能之演变,客观历史地了解与认识近代教会大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以期更全面地把握教会大学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论文第一部分论述了教会大学图书馆创生之缘由。教会大学自身的发展需要,西方图书馆理念的传入,基督教教育势力的发展不同程度的促进了教会大学图书馆的萌生。除此之外,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下,教会大学图书馆必然与当时中国本土环境产生摩擦与撞击,中国新教育体制的创建亦构成了教会大学图书馆诞生的缘由。论文第二部分阐述了初创时期教会大学图书馆的功能。初创时期的教会大学图书馆功能主要表现为基督教服务。具体而言,分别从西文书籍的“藏书楼”、服务对象的专一、管理人员的西化三个方面论证其为基督教而服务的功能。论文第三部分阐释了成长时期教会大学图书馆的功能。这一时期,教会大学在华的传教事业面临着中国化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教会大学能否继续在华的关键。就教会大学图书馆而言,为学术而服务使图书馆功能的发展更趋向于中国化、本土化。无论是图书馆的管理技术、管理人员,或是馆藏数量、馆藏种类、出版刊物都达到了高峰。除此之外,图书馆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服务方式等渐趋专业化的发展保障了图书馆学术功能的体现。论文第四部分探究了战时教会大学图书馆的功能。这一时期的教会大学图书馆主要功能表现为社会而服务,不仅体现在教会大学为顺应战争与实际工作的需要而调整图书馆服务方式,并适度购置了关于农学、医学、工程学等实用性书籍,而且还体现在教会大学充分发扬基督教服务精神,大力开展有关图书馆的社会工作,如建立流动图书馆,这些活动无不体现出教会大学图书馆为服务社会而付出的努力。教会大学作为西方文化在华传播的一个阵地,其图书馆功能的演变历程不失为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一个缩影。

匡雪丽[7](2013)在《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参考咨询是指建立在数字化通信基础上,通过网络收发电子邮件、网页表单或者使用在线聊天软件等给远程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咨询服务。其实质是依托网络解答读者遇到的各种问题,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更便捷、有效地利用信息。可以说,数字参考咨询是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为适应网络环境下资源共建共享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作为最早实施数字参考咨询的国家,目前也是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发展得最好的国家,美国已经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完备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理论,对于我国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而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参考咨询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进展显着,目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就总体而言,与国外的差距依然明显,系统性和专业性均有所欠缺,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认清国内的发展现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数字参考咨询之路。本文以国内主要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现状为出发点,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希望能够探寻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创新模式;并将南京大学图书馆作为创新模式的实例验证,为国内其他高校图书馆改进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提供借鉴和帮助。文章首先介绍了数字参考咨询的含义及其相关原理,从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出发,比较数字参考咨询和传统参考咨询的异同,并分析其特点和主要表现形式。接下来文章以C9联盟高校图书馆为例,将其基本服务和特色服务进行分析,分别比较各自的优缺点,归纳总结这些图书馆在数字参考咨询方面的进展和问题,并且将其提供的特色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单独列出,并分析相关特点。文章接下来介绍国外图书馆在数字参考咨询方面的经验,包括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具体工作的特点及先进经验。基于上述的比较分析,文章在第四章探讨了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三个常见模式,并在第五章就既往经验探讨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创新模式,为服务的革新提出了可行性的操作模板,并按照这个个模式整合出一套具体的实施方案。文章在最后一章以南京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参考咨询工作为例,分析其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工作现状,并根据大型读者问卷调查的结果指出其重点问题,套用创新模式中的具体方案,为其量身打造数字参考咨询创新的一揽子方案。

陈滔娜[8](2013)在《哈佛燕京学社研究 ——民国时期校际合作的成功个案》文中指出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迫使中国教育界做出回应,中国教育与中国外交、政治、经济等一起逐步面向国际体系,寻求国际认同,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就是逐步实现教育的国际化、学术化与专业化。国际化是一种办学理念及办学模式,包括课程的国际化,学者与学生学习、研究与流动的国际化,跨国界的教育项目合作等内容。教育的国际化强调国际化的影响,国际化不仅有国际资源的参与、国际教育力量的合作、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教育的国际化活动应该产生的国际影响。关注西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国外大学寻求合作,学习和模仿现代性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是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特征。本文以校际合作为研究切入点,以学界公认的民国时期中外合作办学成功个案——哈佛燕京学社作为研究对象,力图从校际合作视角分析哈佛燕京学社的成立、发展、变迁,探讨这一校际合作良性运行的制度支撑及其教育影响,关注其在民国教育国际化努力中的表现。这一研究可以拓展教育史学界对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内涵,并能为今天的校际合作提供历史经验及现实借鉴,提高国际合作办学的效益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结构安排上,本文将民国时期高校之间的合作与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联系起来进行深入研究,从校际合作的起因、过程、结果与影响展开分析研究。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章和第七章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问题、方法、资料与结论,第二章讨论哈佛燕京学社的缘起与创立过程。第三、四、五、六章以哈佛燕京学社为个案从组织制度、资金筹措、教学研究、资料图书四个方面对校际合作的具体要素展开研究。校际合作是基于共同需要与共同目标的产物,旨在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优势互补以及走向双赢。哈佛燕京学社的创办是双方对发展基金的需求与对办学理念的一致追求的结果,其合作过程实现了资源共享、平等互惠、学术发展等预期目标。作为一个校际合作组织,其正常运转依赖于它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固定的合作基金、国际化的教学与研究等因素。哈佛燕京学社的组织结构包括托事部、北京行政管理委员会和哈佛燕京学社哈佛教育委员会三个部分。学社设有年度评估、项目申请、经费预算与使用评价等合作制度,这些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合作的正常开展,促使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办学资金是校际合作中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哈佛燕京学社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争取到固定的资金支持,成功合作背后有巨额的霍尔基金作为支撑。合作基金的使用过程由托事部监督,使用对象及方法是以合作协议为参照,学社所有基金的使用范围限于“中国研究”这一学术领域。学社对中国研究领域作了具体划分:历史和宗教史、哲学和宗教哲学、语言和文学、艺术考古和人类学四个部分(或可再细分为中国历史、宗教、哲学、文学、语言、考古、艺术等七个领域),这一界定明确了哈佛燕京学社的合作方向。校际合作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双方的学术合作与研究,拓宽了学术合作的广度,也加深了学术研究的深度,形成了不带功利性的学术研究取向,体现了学术共同体式校际合作的魅力。燕大与哈佛通过校际合作为中美双方共同培养了一批批研究中国学的学者。在哈佛燕京学社的支持下,燕京大学以硕士培养为主,哈佛大学以博士培养为主,通过提供攻读学位奖学金、交换教员、设立客座教授等途径,培养了大批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学者和中国的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这一合作将西方学术研究方法与本土研究对象相结合的做法使教育合作既符合国情,又与世界接轨,是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体现。在资料与图书建设上,主要体现在图书馆建设、《燕京学报》和《哈佛亚洲研究学报》等学术期刊创办与古籍《引得》的编撰三个方面。哈佛燕京图书馆至今闻名世界,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圣地。《燕京学报》在民国期间就是学术领域的三大国学期刊之一,与国立北京大学的《国学研究》和清华大学的《清华学报》三足鼎立,尤其注重研究的新领域、新问题与新方法的使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主要刊发不同国家汉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至今仍是汉学界国际着名刊物。学社通过资料的建设与大量学术刊物学术专着的发行,提高了学社在国际上的学术声望和学术地位,吸引众多一流学者到燕京大学和哈佛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同时,学社《引得》编纂处的各种古籍《引得》更是为传承中国文化提供了重要研究载体。研究发现,强烈的合作意愿是校际合作的起点,双方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有利于双方合作的发展,同时合作目标明确,界定清楚,便于评估;合作内容具体,便于合作教育活动的开展;合作过程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照章办事、科学评估,这些管理的制度化管理是合作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这一校际合作带有浓厚的学术共同体特色,以学术共同体作为校际合作的载体,为校际合作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一合作也体现了国际与本土融合的生命力,不考虑本国优势、本国需要、本国发展的校际合作终究没有根基,无法持续发展。这一研究发现能够为今天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供历史的镜鉴。本研究资料来源包括耶鲁大学整理的亚联董档案、上海图书馆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以及各类公开发表的民国教育研究成果,本文是从国际化视角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校际合作开展的一种尝试性研究。

焦雪[9](2012)在《基于零增长理论的数字馆藏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据统计,每年都有700万页的新信息加入互联网,数字资源正以我们不可保存和管理的速率增长。作为信息集散地中心的各级图书馆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压力。传统馆藏建设在面临数量增长上的压力时曾探索出了一系列的馆藏控制理论,零增长理论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和一定实践性的馆藏建设指导理论。这一传统馆藏控制理论的一些思想显然值得在数字馆藏建设中得以借鉴。本文就零增长理论对数字馆藏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阐明了零增长理论在数字馆藏建设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同时构建了基于零增长理论的数字馆藏建设的一般性原则,最后在数字馆藏建设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零增长理论提出了优化数字馆藏建设各项工作的若干建议。为此,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进行论述,分别为绪论部分、零增长理论及数字馆藏建设概述、基于零增长理论的数字馆藏建设原则的构建、数字馆藏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零增长理论的数字馆藏建设的优化建设以及结论部分。

熊回香[10](2011)在《面向Web3.0的大众分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化软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Web2.0网站以应用的开放性、技术的渗透性和信息传播的交互性等特性及其读写并存的表达方式、社会化的联合方式和便捷化的体验方式等优势,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同时,Web2.0自身具有的开放性、去中心化、聚合性、高度交互性和创新性等特性,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到网络信息的创造和发布中。然而,一方面,伴随着信息源和信息量的激增,衍生出了信息杂乱无章、信息纯净度和可信度降低、搜索引擎精准度下降等问题;另一方面,用户迫切希望通过便捷的互动交流和协同共享方式来及时准确地获取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和知识。面对这些问题,注重信息筛选与个性化信息聚合,以“个性、精准和智能”为核心理念的Web3.0模式应运而生;这一新型模式为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希望。Web3.0是以Web2.0为基础,因此,大众分类(Folksonomy), Web2.0环境下产生的新型信息分类法仍然是Web3.0环境下的主要信息分类方法之一。但是,大众分类在给网络用户提供方便、自由的标签标注和检索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标签的多样性、模糊性、扁平化结构和语义关系缺乏等缺陷;这些缺陷制约着Web3.0“个性、精准和智能”这一核心理念的真正实现,因此,从Web3.0对大众分类法的需求出发,对大众分类体系的优化展开相关研究,是非常有必要并且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社会学、语言学、数学统计、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使用实证分析、数学统计学、社会网络分析、数据挖掘等方法,充分利用中文语料资源对大众分类的优化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8章,每章的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对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提出了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并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进行了介绍,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第2章,主要是针对研究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述评。首先,对大众分类的定义与内涵、大众分类的运行机制、大众分类的类型、大众分类的基本特征等进行阐述;接着对语义网的基本思想、体系结构、本体论等内容进行了归纳性的介绍:然后,对Web3.0的产生、Web3.0的内涵和特征、Web3.0的技术支撑以及现状等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剖析了大众分类、语义网及Web3.0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思路。第3章,首先分析了标签的内涵及特点,接着通过典型中文Web2.0网站展开标签的实证研究,主要分析了标签的语言特征、标签的分布规律、标签与用户和资源的关系、标签的质量及规范性、标签的分类体系及标签的推荐等,从而明晰了大众分类体系的运行机制和不足,为后续研究思路的形成提供依据。第4章,首先比较分析了大众分类与情报检索的受控语言之间的异同;接着阐述了标签库的构建方法,与此同时,把中文语义词典《同义词词林》引入到标签库的构建中,通过词语相似度比较来规范标签库中的语词;然后从标签的推荐、用户管理机制、以及垃圾标签处理几个方面探讨了用户标注的控制;最后分析了用户标签优选的机制。本章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标签的质量,为挖掘标签间的语义奠定基础。第5章,首先详细地剖析了Tag资源自动分类的过程,构建了Tag资源自动分类的算法模型,在Tag资源的自动分类模型中,借鉴了文本自动分类的思想,用标签的使用频率表示Tag资源的向量空间,并在Tag资源的向量表示中,引入《同义词词林》进行向量的语义表示,从而提高自动分类的精度;接着分析如何利用标签库构建标签的层级,并通过内容管理系统Drupal介绍了标签层级化的实现方法。本章的研究主要是结合传统分类法的思想,构建标签的层级,从而为用户提供标签和导航,进而提高标签的检索效率。第6章,首先分析了标签的聚类及其相关算法;接着分别从标签的共现分析、标签的向量表示、关联规则挖掘三个方面探讨了标签或Tag资源的自动聚类,在聚类算法的选择上,综合考虑不同聚类算法的优点,并基于不同的数据模型选择了不同的聚类算法,同时在标签样本数据集进行了理论上的验证,证明了这几种算法的可行性。这部分的研究为标签与本体的结合奠定了基础。第7章,首先探讨和分析了标签概念空间的构建,并分别运用不同的算法构建了标签的层次空间和网状空间,同时用实例证明了其可用性和有效性;接着详细地分析了标签与本体的映射机制和方法,并在进行概念的匹配过程中,引入了另一个中文语义词典《知网》进行概念间的相似度比较,增加了匹配度的可靠性;最后从标签的语义控制入手,提出了标签本体模型的概念,并对目前典型的标签本体模型进行详细地比较,同时以SIOC本体模型为例,介绍了标签的语义控制过程。本章的内容主要是围绕标签语义关系的提取展开相关研究,其研究成果有助于语义网(Web3.0)的最终实现。第8章,对论文进行了总结,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得出的主要结论,主要创新之处,并剖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基于此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二、西文文献采访的几种重要参考工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文文献采访的几种重要参考工具(论文提纲范文)

(1)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及改进思路之综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RESUME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的问题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价值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文献的查找与统计
        二、“基础教育”及相关概念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培养与素质的研究
        四、关于中小学课程与教材的研究
        五、关于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六、关于中小学校长素质与学校管理改革的研究
        七、关于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研究
        八、关于家校冲突与合作的研究
        九、关于教育教学理论流派的研究
        十、已有研究成果的启示与局限
    第四节 研究目标和假设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假设
    第五节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教育概念框架与教育改革理论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框架
        一、学校教育与基础教育
        二、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
        三、教师教育与素质教育
        四、学校课程与教学方法
        五、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
        六、校长素质与学校管理
        七、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
        八、教育改革与教育理论
    第二节 基础教育改革理论与马里基础教育改革的选择
        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代表性理论
        二、法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代表性理论
        三、马里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选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里基础教育的历史与发展及中国基础教育改革
    第一节 马里的文化与教育的发展
        一、马里的地理环境、人口发展、历史与文化特点
        二、马里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第二节 马里基础教育改革与国际组织
        一、马里基础教育改革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二、马里基础教育改革与儿童基金会
    第三节 马里基础教育的改革、成就与问题
        一、新世纪马里基础教育的改革
        二、马里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成就
        三、马里基础教育的困境
    第四节 中国教育制度与基础教育改革
        一、新中国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
        二、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历程
        三、新中国基础教育制度及特点
        四、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基础的教育改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里基础教育问题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 文献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文献研究的目的
        二、文献研究的过程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样本与目标群体
        二、问卷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三、问卷调查的对象及分布
        四、问卷调查的时间与地点
        五、问卷调查的过程
        六、问卷的反馈
    第三节 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访谈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二、访谈的对象
        三、访谈时间与地点
        四、访谈调查的过程
        五、访谈资料的整理
    第四节 观察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观察的目的
        二、观察的对象与内容
        三、观察时间与地点
        四、观察实施的过程
        五、观察资料的整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里基础教育的定量分析
    第一节 基础学校教师的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一、基础学校教师素质
        二、基础学校学习资料供给
        三、基础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
        四、学校管理活动
        五、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六、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
    第二节 基础学校校长的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一、基础学校教师素质
        二、基础学校学习资料供给
        三、基础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
        四、学校管理活动
        五、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六、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
    第三节 教师教育者的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一、基础学校教师素质
        二、基础学校学习资料供给
        三、基础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
        四、学校管理活动
        五、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六、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马里基础教育的专题访谈与教育案例
    第一节 马里基础教育的专题访谈
        一、基础学校教师访谈资料的分析
        二、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访谈资料分析
        三、教学研究中心CAP与教育顾问访谈分析
        四、教育部官员访谈资料分析
        五、学生家长访谈资料分析
        六、基础学校学生的访谈分析
    第二节 马里基础学校的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一、基础教育课例及特点
        二、校园文化活动案例及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的发现、建议与结论
    第一节 发现与讨论
        一、研究的发现
        二、讨论
    第二节 建议与结论
        一、对马里基础教育改进的建议
        二、研究的结论与后续探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数字资源概念
        二、数字图书馆概念
        三、高校及高校学生概念
    第二节 数字图书馆资源分类及特征
        一、数字资源的分类
        二、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第三节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内容及特点
        一、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内容
        二、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现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内容现状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现状
        三、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现状
        四、我国高校学生对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的需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高校学生数字资源意识淡薄
        一、高校学生对图书馆数字资源重视度不够
        二、高校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
    第二节 高校学生的数字资源需求挖掘不够充分
        一、高校学生所需的文献资源不能被满足
        二、高校学生所需相关软件工具不能被提供
    第三节 高校学生信息反馈渠道较少
        一、高校学生获取图书馆数字资源信息渠道较少
        二、高校学生意见反馈渠道较少
    第四节 高校学生无法便捷使用检索系统
        一、高校学生检索能力不足
        二、高校学生无法便捷使用检索系统
    第五节 高校学生获取数字资源渠道不够通畅
        一、高校学生校外访问系统不稳定
        二、高校学生无法获取完整文献资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高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的典型案例
    第一节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拓展服务
        一、满足高校学生需要的多种检索方式
        二、促使高校学生了解数字资源的一小时讲座
        三、高校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工具与软件
    第二节 复旦大学图书馆的学科服务
        一、满足高校学生需要的学科服务
        二、辅助高校学生学习的慕课课程
        三、方便高校学生链接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的方式
    第三节 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的教育服务
        一、满足高校学生需求的多种数据库导航方式
        二、满足高校学生学习需要的多媒体资源
        三、提高高校学生检索能力的教学与培训
        四、满足高校学生需要的多种校外访问方式
    第四节 加州理工学院图书馆的咨询服务
        一、方便高校学生访问的快速链接
        二、满足学生需要的多种校外访问方式
        三、满足学生需要的参考咨询服务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高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的策略
    第一节 学生要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一、高校学生要重视图书馆数字资源
        二、高校学生要提高学习主动性
    第二节 完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一、建设数据库等基础数字资源
        二、提供网络课程资源
        三、提供并及时更新工具软件资源
        四、完善其他数字资源
    第三节 加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宣传
        一、高校图书馆要拓宽数字资源宣传渠道
        二、高校图书馆要加强对新生群体的数字资源宣传
    第四节 开设检索课程或培训
        一、高校图书馆要增强检索培训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二、高校培养单位要增加检索相关课程
    第五节 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服务能力
        一、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宣传能力
    第六节 利用教学活动促进数字资源利用
        一、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图书馆数字资源
        二、高校图书馆引进教学系统保存相关数字资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致谢

(3)结缘图情六十年:孟广均教授口述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1 访谈意义
2 访谈说明
3 访谈正文
    3.1 早年学习经历
    3.2 科图工作经历
    3.3 翻译经历
    3.4 学位点设置
    3.5 图书馆情报学科发展回顾

(4)民国留美图书馆学人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微观研究
        1.2.2 中观研究
        1.2.3 宏观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与不足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清末留学运动和出外考察潮中对西方图书馆的初步认识
    2.1 容闳及留美幼童对西方图书馆的接触
    2.2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出洋考察时对西方图书馆的认识
    2.3 甲午战争后日本图书馆思潮的传入
    2.4 清末新政及庚款留美时期对西方图书馆的考察与学习
第3章 民国图书馆界的留美学人群体
    3.1 奠基的第一代
    3.2 承前启后的第二代
    3.3 留美学人群体特点简析
        3.3.1 年龄分布与地理分布
        3.3.2 性别分析
        3.3.3 留学经历分析
        3.3.4 留美学人的教育背景
        3.3.5 留美学人的从业经历
第4章 民国留美图书馆学人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现代化的贡献
    4.1 推动图书馆管理与技术的现代化
        4.1.1 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理论
        4.1.2 现代化的分类编目技术
        4.1.3 现代化的参考咨询服务
    4.2 促进图书馆专业建制的现代化
        4.2.1 建立专业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
        4.2.2 成立图书馆专业协会
        4.2.3 创办图书馆专业刊物
    4.3 阐发现代化的图书馆理念
        4.3.1 免费服务理念
        4.3.2 为所有人公平服务理念
        4.3.3 保障读者权利和机会均等理念
        4.3.4 促进社会包容和民主政治理念
        4.3.5 图书馆立法保障观念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中美书缘——钱存训与目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钱存训对书目工作的早期认识和实践
    1.1 早期认识
        (1) 目录之作用———指示寻找材料之途径
        (2) 目录之种类及编制
        (3) 评价目录之标准
    1.2 早期目录索引编制实践
        (1) 编制《东北事件之言论索引》
        (2) 参编《普通圕图书选目》
        (3) 主编《杜氏丛着书目》
2 钱存训的目录学教学与研究
    2.1 目录学之教学
    2.2 目录学之研究
        2.2.1 目录学中计量方法的运用
        2.2.2 中西目录分类思想之比较
        2.2.3 对华人所编目录的评价
        (1) 高度评价袁同礼的《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等书目
        (2) 推介彼得·波顿 (Peter Berton) 和吴文津等编的《当代中国:研究指南》
3 钱存训代表性的目录学论着
    3.1《译书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3.2《中国书目解题汇编》
        3.2.1《中国书目解题汇编》的编制缘起
        3.2.2《中国书目解题汇编》的编制方法
        (1) 书目的范围和选取标准
        (2) 书目结构
        (3) 书目解题、互见和征引文献来源
        3.2.3《中国书目解题汇编》的学术反响
        (1) 简洁的重要参考资料
        (2) 严格选书的产物
        (3) 留下补遗与增修的空间
        (4) 瑕不掩瑜的重要工具书
    3.3 中国印刷史系列书目
        3.3.1《中国印刷史简目》
        3.3.2《中国印刷史简目》续编
        3.3.3《中国印刷史书目》
4 钱存训之目录学思想
    4.1 目录是学术研究之万能钥匙
    4.2 目录学应为图书馆工作者之必备素养
    4.3 目录编制者应具有奉献精神
5 结语

(6)近代教会大学图书馆功能之演变 ——以燕京、金陵、圣约翰三所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
        1. 研究缘起
        2. 研究意义
    (二) 核心概念界定
        1. 图书馆
        2. 教会大学图书馆
        3. 图书馆功能
    (三) 文献综述
        1. 近代教会大学图书馆研究
        2. 近代教会大学功能演变研究
        3. 近代教会大学图书馆功能演变研究
    (四) 研究方法及内容
        1. 研究方法
        2. 研究内容
一、教会大学图书馆在华之缘由
    (一) 基督教教育势力的大发展
    (二) 教会大学的自身需要
    (三) 西方传教士文化渗透的影响
    (四) 中国新教育体制的创建
二、初创时期的教会大学图书馆功能——宗教服务的场所
    (一) 西学东渐对教会大学图书馆的影响
    (二) 教会大学图书馆概况
    (三) 教会大学图书馆宗教功能的体现
        1. 西文书籍的“藏书楼”
        2. 服务对象的专一
        3. 管理人员的西化
三、成长时期的教会大学图书馆功能——学术服务的中心
    (一) 新思潮对教会大学图书馆的影响
    (二) 教会大学图书馆的概况
    (三) 教会大学图书馆学术功能的体现
        1. 编辑出版学术着作、刊物
        2. 学术刊物的赠送与交换
        3. 管理体制规范
        4. 组织机构完善
        5. 中西文书数的反差变化
        6. 服务方式多样
        7. 藏书种类丰富
    (四) 教会大学图书馆学术功能体现的个案分析
        1. 金陵大学农业图书馆研究部
        2. 哈佛燕京学社
四、战时的教会大学图书馆功能——社会服务的机构
    (一) 战时的社会环境对教会大学图书馆的影响
    (二) 教会大学图书馆的概况
    (三) 教会大学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
        1. 抗战后方联盟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合作
        2. 创设民众图书馆进行知识普及
        3. 组织社会活动服务战时环境
        4. 参与乡村建设服务战时社会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创新的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拟创新之处
2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概述
    2.1 参考咨询服务与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2.1.1 参考咨询服务的概念
        2.1.2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概念
    2.2 图书馆理论和方法
        2.2.1 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与戈曼新图书馆学五定律
        2.2.2 Web2.0与图书馆2.0
    2.3 数字参考咨询的特点与方式
        2.3.1 数字参考咨询的特点
        2.3.2 数字参考咨询的方式
3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概况
    3.1 C9联盟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概况
        3.1.1 中外文数据库资源及其导航的建设
        3.1.2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主要内容
        3.1.3 数字参考咨询的主要进展
        3.1.4 数字参考咨询的主要问题
    3.2 国外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的经验
        3.2.1 国外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现状
        3.2.2 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特点
        3.2.3 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主要经验
4 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常见模式
    4.1 基于知识库的联合参考咨询服务模式
    4.2 基于Web2.0的网络共享式参考咨询服务模式
    4.3 IC~2集成式参考咨询服务模式
5 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创新模式及其解决方案
    5.1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创新模式
        5.1.1 创新模式的产生背景
        5.1.2 以人为本的复合型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模式
    5.2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创新模式的解决方案
        5.2.1 加强参考咨询馆员队伍的建设
        5.2.2 大力建设参考信息源,加强知识库的建设
        5.2.3 利用新技术建设数字参考咨询系统
        5.2.4 加强用户培训,重视对用户的信息素养教育
6 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创新模式的验证
    6.1 南京大学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概况
        6.1.1 南京大学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简介
        6.1.2 南京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大型问卷调查情况
    6.2 南京大学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优势
    6.3 南京大学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哈佛燕京学社研究 ——民国时期校际合作的成功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关于校际合作的研究:主题、方法与研究路径
        二、中西文化交流视角下的民国高等教育研究
        三、民国的教育国际化研究
        四、关于哈佛燕京学社的研究
    第三节 关于本研究概念的界定
        一、校际合作
        二、燕京大学
        三、哈佛燕京学社
    第四节 研究问题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二章 合作与共进:燕京大学合作办学实践与哈佛燕京学社的创立
    第一节 燕京大学的合作办学理念
        一、联合而成的燕京大学
        二、“中西一冶”理念下的燕京大学
    第二节 燕京大学合作办学实践
        一、与普林斯顿大学共享师资
        二、与密苏里大学共建新闻专业
        三、与牛津大学共建导师制课程
        四、与洛克菲勒基金会携手服务社会
    第三节 哈佛燕京学社的创立
        一、汉学的荒村与办学资金的匮乏:二十世纪初的哈佛大学
        二、霍尔与霍尔基金
        三、走向合作:哈佛燕京学社的创立
第三章 学社的组织与制度建设
    第一节 三三三:学社的组织架构
        一、学社托事部
        二、哈佛教育委员会
        三、北京行政管理委员会(后改为北平办事处)
    第二节 有章可循:学社的制度建设
        一、学社规章制度
        二、规章制度的执行
第四章 学社资金筹措与使用
    第一节 永不言弃:哈佛燕京学社的资金筹措
        一、燕京大学合作办学资金的筹措
        二、哈佛燕京学社经费的筹措
        三、燕京大学合作办学资金筹措的分析与思考
    第二节 专款专用开源节流:学社的资金使用
        一、学社经费的使用概况
        二、学社经费的主要使用对象
        三、资金使用与管理策略
        四、资金使用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应对
第五章 国际与本土的融合:学社的教学与研究
    第一节 哈佛燕京学社的本科生教学
        一、学社的本科教育宗旨与要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略
        三、教师与导师的言传身教
        四、战争对学社校际合作教学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哈佛燕京学社的研究生教学
        一、研究生培养宗旨与研究领域的限定
        二、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心:燕京大学
        三、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心:哈佛大学
        四、燕京大学研究生培养体系融入国际高等教育体系的努力
第六章 资料与研究的互动:学社的学术资料建设
    第一节 图书馆的国际化建设策略
        一、燕京哈佛共建学社图书馆
        二、中外文图书的收购与收藏
    第二节 国际化学术期刊的创办
        一、《燕京学报》(中文版)
        二、《哈佛亚洲研究学报》(英文版)
    第三节 学社《引得》编幕
        一、成立引得编幕处
        二、引得的内容体系
        三、引得的学术评价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哈佛燕京学社章程
    二、1936年4月21日叶理绥在中国联合大学年度餐会上的讲话
    三、燕京大学代理校长梅贻宝1942年8月31日给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叶理绥的信
    四、1942年12月30日叶理绥对梅贻宝校长的回信
    五、1942年7月18日郑德坤写给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叶理绥的信
后记

(9)基于零增长理论的数字馆藏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零增长理论及数字馆藏建设概述
    第一节 零增长理论研究概述
        一、 产生的背景
        二、 理论发展的历程
        三、 概念及其具体应用条件
        四、 零增长理论包含的思想
    第二节 数字馆藏建设的基本理论
        一、 数字馆藏的类型
        二、 数字馆藏建设的主要工作
        三、 数字馆藏建设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基于零增长理论的数字馆藏建设原则的构建
    第一节 零增长理论在数字馆藏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一、 必要性分析
        二、 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数字馆藏的建设原则
        一、 数字馆藏规划的原则
        二、 数字馆藏采选的原则
        三、 数字馆藏管理的原则
    第三节 零增长理论指导下的数字馆藏建设原则
        一、 时间上的“稳定增长”,而非空间上的“零增长”
        二、 整体上的“稳定增长”,而非空间上的“零增长”
        三、 质量上的“稳定增长”,而非数量上的“零增长”
        四、 长远上的“稳定增长”,而非短期上的“零增长”
第四章 数字馆藏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 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二、 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第二节 本次调查的数据
        一、 引进的中外文数据库情况
        二、 自建的特色数据库情况
        三、 开发类数字资源情况
    第三节 数字馆藏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 建设方式的现状与问题
        二、 建设内容的现状与问题
        三、 建设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四、 建设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第五章 基于零增长理论的数字馆藏建设的优化建议
    第一节 图书馆内部数字馆藏建设工作的优化建议
        一、 数字馆藏规划工作的建议
        二、 数字馆藏采选组织工作的建议
        三、 数字馆藏保存管理工作的建议
    第二节 图书馆外部数字资源合作建设的优化建议
        一、 与其他图书馆的合作建议
        二、 与非图书馆信息机构的合作建议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的难点与不足
    第二节 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面向Web3.0的大众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大众分类的研究
        1.2.2 关于Web3.0的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大众分类、语义网及Web3.0相关理论
    2.1 大众分类
        2.1.1 大众分类的产生
        2.1.2 大众分类法的定义与内涵
        2.1.3 大众分类法的运行机制
        2.1.4 大众分类法的类型
        2.1.5 大众分类法的特征
    2.2 语义网
        2.2.1 语义网的诞生
        2.2.1 语义网的基本思想
        2.2.3 语义网的体系结构
        2.2.4 本体论
    2.3 Web3.0
        2.3.1 Web3.0的产生
        2.3.2 Web3.0的内涵
        2.3.3 Web3.O的特征
        2.3.4 Web3.0的实现技术
        2.3.5 Web3.0的现状
    2.4 大众分类、语义网及Web3.0的关系
        2.4.1 大众分类与Web3.0
        2.4.2 语义网与Web3.0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标签及其实证研究
    3.1 标签的内涵及其特点
        3.1.1 标签的内涵
        3.1.2 标签的基本特点
    3.2 标签的实证研究
        3.2.1 标签的语言特征
        3.2.2 标签的分布规律
        3.2.3 标签质量及其规范性
        3.2.4 标签的分类体系及标签的推荐
        3.2.5 用户、标签和资源三者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标签的规范控制
    4.1 大众分类法与情报检索的受控语言比较
    4.2 标签库的构建
        4.2.1 《同义词词林》简介
        4.2.2 基于《同义词词林》的词语相似度计算
        4.2.3 基本Tag类的设置
        4.2.4 标签词的收集和标签库的结构
        4.2.5 标签库的动态更新
    4.3 用户标注的控制
        4.3.1 标签的推荐
        4.3.2 用户管理机制
        4.3.3 垃圾标签处理
    4.4 用户标签优选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标签的分类
    5.1 Tag资源的自动分类
        5.1.1 文本自动分类
        5.1.2 获取训练样本集
        5.1.3 Tag资源预处理
        5.1.4 Tag资源表示
        5.1.5 特征选择与加权
        5.1.6 Tag资源分类算法
    5.2 利用标签库构建标签的层级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标签的聚类
    6.1 聚类分析及算法
        6.1.1 聚类分析
        6.1.2 聚类算法
    6.2 标签聚类的基本过程
    6.3 基于共现信息的标签聚类
        6.3.1 共现分析
        6.3.2 标签共现分析
        6.3.3 基于共现信息的标签聚类算法模型
    6.4 基于标签相关性的标签聚类
        6.4.1 数据采集
        6.4.2 标签向量空间的表示
        6.4.3 聚类算法
    6.5 基于关联规则的Tag资源聚类
        6.5.1 关联规则
        6.5.2 频繁项集(frequent itemset)
        6.5.3 Apriori算法与关联聚类算法
        6.5.4 基于关联规则的Tag资源聚类算法模型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大众分类中的语义关系挖掘
    7.1 标签概念空间的构建
        7.1.1 标签层次空间的构建
        7.1.2 标签网状空间的构建
    7.2 大众分类与本体的结合
        7.2.1 大众分类与本体结合的可行性
        7.2.2 标签语义关系的挖掘
        7.2.3 标签本体模型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8.2 本文主要结论
    8.3 本文主要创新点
    8.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西文文献采访的几种重要参考工具(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及改进思路之综合性研究[D]. Goita Yacouba(高亚).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 马秋月.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3]结缘图情六十年:孟广均教授口述访谈[J]. 孟广均,肖鹏,陈润好,李雨蒙.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9(05)
  • [4]民国留美图书馆学人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D]. 董成颖. 南京大学, 2018(08)
  • [5]中美书缘——钱存训与目录学研究[J]. 周余姣.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8(01)
  • [6]近代教会大学图书馆功能之演变 ——以燕京、金陵、圣约翰三所大学为例[D]. 李杰. 浙江师范大学, 2014(02)
  • [7]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D]. 匡雪丽. 南京大学, 2013(10)
  • [8]哈佛燕京学社研究 ——民国时期校际合作的成功个案[D]. 陈滔娜. 南京大学, 2013(01)
  • [9]基于零增长理论的数字馆藏建设研究[D]. 焦雪. 黑龙江大学, 2012(S1)
  • [10]面向Web3.0的大众分类研究[D]. 熊回香.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西方文献获取的几个重要参考工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