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历史,迈向新世纪

跨越历史,迈向新世纪

一、跨越历史,迈向新世纪(论文文献综述)

张雯雯[1](2018)在《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研究(1986-2016)》文中研究说明1986年中国第一条“节约用水”电视公益广告在贵阳电视台播出,开启了中国当代公益广告传播的先河,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自此,公益广告不仅成为中国当代广告发展史上的独特景观,也成为广告舆论引领和广告话语呈现的重要载体。中国当代公益广告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而不断进步。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政治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建设成果斐然。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双引擎,引领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推动着中国社会快速向前发展。公益广告作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不仅真实记录着中国当代社会价值变迁的轨迹,诠释着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道德和新观念,还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讲文明、树新风的时代新风尚,弘扬正气,针砭时弊,呈现出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公益广告实践过程中呈现的话语,往往以潜移默化地方式塑造国家品格、民族精神和时代风尚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广告作为社会发展的“镜像”,受到来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公益广告自然也烙有中国当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时代印记,公益广告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所有话语都与社会语境互为关联。在中国当代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无论是脍炙人口的公益广告语、公益广告创作主题、创意理念的提炼,还是公益广告的学术话语、规制话语以及实践活动话语的呈现,都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的形式相适应。本文试图从话语分析和历史研究双重视角对中国当代公益广告的话语变迁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考察,在费氏批评性话语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公益广告自身发展特点,分别从社会背景、文本呈现、话语实践以及社会影响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将不同发展阶段的公益广告话语呈现及话语变迁的探讨作为研究的主线索,注重探析不同发展阶段公益广告话语呈现的逻辑关系,并通过分析公益广告传播过程中广告与受众、广告与媒体、广告与社会组织互动关系来佐证这种逻辑关系呈现的必然性。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呈现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意识形态建构、媒介技术变革、社会管理规制以及民众审美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政府、企业、媒体、社会组织及公众参与程度不同,最终呈现的公益广告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也有很大不同。从注重行为规范和礼仪教化的引领,到注重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倡导和培育。从公共卫生、公共环境、公共道德相对单一主题的选择,到涉及国计民生丰富多元话语的呈现。从社会责任观念观照下的媒体自主行为,到文明进步思想统领下的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建设。公益广告的社会影响不断提升,并逐步进入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与商业广告一起成为推动中国当代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这种改变在广告学术话语中也多有体现,从公益广告作为商业广告的补充的认知,到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都是推动中国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力量的判断,到“公益性商业广告”和“商业性公益广告”学术话语的争论,都表明公益广告发展和公益广告话语呈现逐步成为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显性话题。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历经了媒体倡导的行为规劝、政府管理的“命题作文”、企业参与的形象树立以及全民动员的价值观培育四个阶段。公益广告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表现形式,它不仅通过语言反映着、记录着社会现实,更通过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来传达社会意义,建构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等文化符号,铸造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张昕妍[2](2016)在《我国早期机器人知识的传播与产业政策的发展》文中指出当前机器人是全球高技术领域研发热点之一,创造机器人的目的就是希望它能够成为人类身体和智慧的延伸。机器人是技术综合集成的产物,与生物体意义上的“人”没有任何关系。现代机器人是一种机械与电子相结合的自动化机器。回顾机器人的发展历程,进一步反思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首先,本文探究了机器人及“Robot”一词的起源,主要将视角集中于近代机器人和现代机器人,机器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体现出技术集成以及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成效。其次,本文搜集整理了近代与机器人知识有关的报刊、小说、电影等资料,探析近代机器人作为一门知识而非技术在我国的传播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再次,从政策追踪的角度分析我国机器人的研发历程。进入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探索机器人的发展路线。从国家“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逐步推出发展机器人技术的相关政策。“第七个五年计划”以发展工业机器人为主,“863计划”主要关注智能机器人技术。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我国机器人技术开始步入正轨。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重视机器人技术的推广及应用。最后,以我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的研发作为案例,探讨了机器人立项前期的准备工作及所克服的种种困难。该项目的技术突破与创新开拓了我国水下机器人技术的新领域。总体来看,我国机器人技术在发展初期,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共同发展,我国机器人在起步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机器人的需求越来越广泛,成为国际尖端技术竞争的新领域。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必将引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

邓晓春[3](2014)在《在决策咨询岗位上亲历辽宁高等教育35年巨变(之七)——“九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探索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九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坚持"改革、调整、创新、提高"的方针,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深化办学、投资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并在诸多方面进行创新,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辽宁高等教育改革的显着特点。

王铁鹏[4](2012)在《迈向新世纪的华彩篇章——《广州市志(1991~2000)》卷十四读后感》文中提出《广州市志(1991~2000)》卷十四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志》《政府决策志》《政协志》《政务志》《民政志》《海关志》六部分志,该卷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存真求实的编纂原则,全面系统地记述20世纪最后10年广州市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政治协商机关以及有关单位的历史与现状,为广州市新世纪的科学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邱国盛[5](2005)在《现代化与中国大城市外来人口管理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1840~200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浪潮席卷全球。自19世纪40年代开埠以后,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也明显加快。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有关外来人口的管理问题开始成为近代上海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虽然早在解放前夕上海市便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但是1949年以后的上海城市化进程并没有因政权的更迭而中断。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上海市的城市化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加速时期,外来人口的管理问题更引起政府与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上海市的外来人口管理随之而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是近代以来上海市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但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上海外来人口却有着较大的区别。从类型上看,以殖民者的身份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成为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的独特群体,而国内因天灾人祸而逃亡至上海者又成为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以后,除建国初期的灾难民外,受户籍制度的影响,以招工、招干名义进入上海的外来人口日益减少。而所谓倒流人口、“盲流”以及因探亲访友而短暂进入上海者成为外来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因经济原因而进入上海者成为上海市外来人口构成的主体部分。上海市不同时期外来人口在类型上的差异也使上海市的外来人口管理在各历史阶段都呈现出较为突出的时代特征。 管理机构的建立与更新是上海推进外来人口管理的基本前提。近代上海除了租界地区由西方殖民者建立起不由中国政府管辖的工部局、工董局等管理机构,并引入了西方的近代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而外,在传统地方行政机构难以承担起管理责任的前提下,20世纪初期上海市华界也启动了管理机构的现代化更新过程。有基于此,上海市的外来人口管理在20世纪20~30年代已颇具成效。但是受管理体制及管理思路的影响,直至抗战以后,上海市的外来人口管理才在制度订立、机构设置方面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政府管理功能不足的情况下,以同乡会为代表的社会中间组织以其介于官方与民间的特殊位置而在近代上海的外来人口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强势政府的建立,不仅上海市政府管理机构的权力得到空前的强化,而且由单位和居委会共同构成的基层控制体系更使城市实现了全面的组织化。由单位执行的支配、依附管理与由居委会执行的监督、控制管理成为新时期上海城市管理不同类型外来人口的基本运作模式。与此同时,强国家一弱社会的形成也使社会中间组织逐渐失去了其在外来人口管理中的作用,随之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蒋序怀[6](2004)在《东亚经济一体化中的货币合作》文中提出本文是一篇立足东亚经济发展现实,探讨区域货币合作的论文。区域合作是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地区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永恒动力。 货币合作的基本动力来源于国际间日益紧密的经济关系,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从经济角度为东亚货币合作奠定了坚定基础。同时东亚货币合作又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国家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意愿,尤其是各国政治家的积极推动对合作进程起着重要作用。国际货币合作在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当今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新时期,国际货币合作在国际经济新环境中将得到快速发展。尽管最优货币区的形成条件及其标准尚存在争论,但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发展将对东亚货币合作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东亚货币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目前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各国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为东亚货币合作的深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就目前东亚经济发展整体而言,距结成货币联盟还有很长的发展路程。但东亚区域存在三个适于进行深度货币合作的“子区域”。在这种条件下,东亚货币合作分两阶段进行,当前主要是以初步汇率合作为中心进行区域经济政策协调和一些低层次的双边合作,从今后一段时期来看,构建东亚汇率稳定机制是东亚货币合作的深入推进的目标。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货币合作的互动关系,二者相互促进,同时在发展中也相互制约。东亚经济合作渠道广阔,各国合作意愿强烈,这将加快一体化的进程。东亚各国的基本国情各具特色,经济发展呈现出五个不同的层次,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越来越紧密的依存关系,区内贸易比例近年来显着增加,各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逐步增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密切了各国的经济关系,为推动东亚货币合作提供了内在动力,也对货币合作提出了客观需要,同时也为东亚货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章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区域货币合作进行了分析。运用博弈论方法对货币合作进行了诠释,并通过Hamada理论对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进行了阐述,利用图形说明政策协调的效果取决于两国的博弈决策和谈判能力。在货币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成华东师范大学2(X)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东亚经济一休化中的货币合作系的稳定性,强化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三是健全东亚债券市场,培育亚洲债券基金,为促进东亚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相互合作提供有效途径;四是建立东亚早期预警体系,为各国预防金融货币危机的发生提供预报,促进各国加强金融改革,增强防范危机的能力;五是加强东亚区域监督机制。 第六章围绕东亚汇率机制的构建这一东亚货币合作深入推进的核心目标进行了分析。在分析汇率制度发展与东亚汇率制度演变中得出,国际汇率制度主要向着更加灵活的方向发展,并且汇率制度变化仍然处于不稳定当中。 尽管东亚的名义汇率制度各异,但实际上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各国的汇率都在逐步复归钉住美元。造成这种“名”、“实”制度不符的主要原因是东亚金融市场不发达,缺乏有效的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建立一揽子目标区爬行钉住(即BBC规则)制度,或建立亚洲汇率机制(AERM),或构建日元区等三种方案是目前关于构建东亚汇率稳定机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每一种观点对东亚的具体现实来说都有其自身的不足。现实中,从中长期来看,构建东亚汇率稳定机制(EAERM),首先是实现双边汇率的稳定,再在此基础上实现三大“子区域”的汇率稳定,最后促进东亚整体汇率的稳定。

陈心安[7](2002)在《发挥主流报纸的政治优势》文中研究指明 党报是党的喉舌和耳目。党报作为主流报纸,其政治优势是非主流报纸不可比拟的,它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由党报的性质和职能所决定的,也是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决定的。《襄樊日报》正是由于清醒地认识和牢牢地把握了这一点,充分发挥主流报纸在服务大局中的政治优势,从而在党报阵营中不断有所作为,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发挥主流报纸高屋建瓴的优势,以前瞻式报道展现时代,鼓舞士气站在时代前沿,用前瞻式报道展现时代,用高屋建瓴的报道擦燃人们心头的火花,是主流报纸的优势所在,也是《襄樊日报》的显着特点。2000年10月,当人类社会即将进入新世纪的时候,市委、市政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及时确定了襄樊在新世纪之初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思路,即确立“一个定位”、形成“两个枢纽”、实现“三个对接”、建成“四大基地”、实施“五大工程”。“一个定位”是:逐步使襄樊由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变成新世纪、新千年的商家必争之地;“两个枢纽”是:把襄樊建成全国性

令狐彩桃[8](2002)在《贵州青年投身西部大开发需要优化的素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提出 :贵州青年应从九个方面着手 ,优化素质 ,以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

范剑平[9](2001)在《试论经济跨越式发展》文中指出

罗布江村,陈玉屏[10](2001)在《发展民族教育 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而奋斗─—纪念西南民族学院建校50周年》文中认为西南民族学院建立以来的半个世纪中,在西南局、国家民委和四川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热情关怀下,几代民院人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西南民族学院昨天的辉煌。在迈向新世纪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中,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勤奋工作,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努力实现学院在“十五”期间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为把我院建设成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特色鲜明、适应性强、多学科综合发展、高质量、高效益、高知名度的民族高等学校而努力奋斗!

二、跨越历史,迈向新世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越历史,迈向新世纪(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研究(1986-2016)(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创新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广告话语:广告研究的新视角
        (一)有关广告话语概念的阐释
        (二)广告话语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解析
        二、公益广告话语:历史研究与话语研究
        (一)中国当代公益广告发展史研究
        (二)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话语分析法
        (二)历史文献法
        (三)个案研究法
        二、理论依据
        (一)社会转型理论
        (二)话语理论
    第四节 研究框架
        一、研究基本思路
        二、主要研究问题
第二章 公益广告与公益广告话语
    第一节 公益广告的内涵与外延解读
        一、当代公益广告认知衍化的三个层面
        (一)商业广告的补充
        (二)先进文化的传播渠道
        (三)社会治理的新沟通方式
        二、公益广告的概念解读
    第二节 公益广告话语的内涵与外延解读
        一、广告话语的概念界定
        (一)语言和社会双重视角下的“话语”
        (二)广告话语:语言和语境的合体
        二、公益广告话语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超越语言学视域的公益广告话语
        (二)公益广告话语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媒体倡导时期的中国公益广告话语
    第一节 媒体倡导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背景
        一、时代转折孕育公益广告话语
        二、精神文明建设建构公益广告话语
        三、先进广告观念启迪公益广告话语
        四、传媒与广告业改革催生公益广告话语
    第二节 媒体倡导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文本呈现
        一、主题:治理“脏、乱、差”现象
        (一)社会秩序“乱”与道德规范
        (二)社会环境“脏”与环境保护
        (三)安全意识“差”与安全教育
        二、诉求策略:提醒、规劝、批评
        (一)提醒呼吁式广告话语
        (二)规劝警告式广告话语
        (三)批评恐惧式广告话语
        三、创意表现:巧用修辞与婉转叙事
        (一)巧用修辞,贴切达意
        (二)婉转叙事,分寸适度
    第三节 媒体倡导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实践
        一、媒体自发组织形成的理论话语
        (一)媒体对公益广告的态度和认知
        (二)《广而告之》的广告话语引领
        (三)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关系博弈
        二、专项奖设立对公益广告话语的影响
        (一)“公共广告奖”的设立
        (二)专项奖从“公共”到“公益”的更名
        三、“广而告之”效应及产生的公益广告话语
        (一)公益广告话语呈现与媒体公信力提升
        (二)“广而告之”范式与公益广告话语创新
        (三)公益广告话语引领与公益事业发展
    第四节 媒体倡导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影响
        一、公益广告指导性话语:“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中的道德建设
        二、公益广告时代性话语:“致富光荣”观念下的道德规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府管理时期的中国公益广告话语
    第一节 政府管理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背景
        一、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与社会“乱象”滋生
        二、广告业稳步发展与市场环境净化
        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开展
    第二节 政府管理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文本呈现
        一、主题:社会失衡亟需新风尚引领
        (一)道德失范与重塑美德
        (二)下岗潮与“自强创辉煌”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
        二、创意思路:人本意识觉醒的感性诉求
        (一)回归本真的感性诉求
        (二)平民视角挖掘日常素材
        三、表现策略:系列化作品和不对等的图文关系
        (一)广告作品的系列化现象
        (二)图像对文字语言的过分依赖
    第三节 政府管理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实践
        一、公益广告理论话语的三方碰撞
        (一)社会作用:“三个有利于”
        (二)传播内容:“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三)发展困境:“三不”状态
        (四)运行模式:初级觉醒
        (五)公益广告与企业营销之间的“蓝海战略”
        二、政府政策规制:“公益广告月”话语的建构
        (一)话语主题的限定和不限定
        (二)话语主体由单一到多元
        (三)话语运行机制的建立
    第四节 政府管理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影响
        一、公益广告指导性话语: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二、公益广告时代性话语:服务全国大局关注社会热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社会责任强化时期的中国公益广告话语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强化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背景
        一、政治、经济改革持续深入
        二、城市化进程加速与“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双效益并举: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增强
        四、公民道德建设与“讲树”活动的开展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强化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文本呈现
        一、主题:跟热点、讲荣辱、促和谐
        (一)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
        (二)建构和谐社会形象
        二、话语来源:企业参与和受众意识彰显
        (一)企业参与下的“话题作文”式创作
        (二)“以小见大”的素材挖掘
        三、创意表现:内容与形式美的融合
        (一)借助名人效应
        (二)平民化的情感演绎路线
        (三)视听语言丰富优美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强化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实践
        一、品牌化发展的公益广告实践活动
        (一)系列化公益广告活动日益增多
        (二)地方性公益广告活动活跃性增强
        二、制度化建设的公益广告规制性话语
        (一)加强公益广告制度建设
        (二)鼓励企业参与公益广告活动
        三、学术话语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创意与表现:多元观点交融
        (二)功能:从伦理道德建设到公共事务发展
        (三)关系:商业性与公益性博弈
        (四)运行机制:整合社会各界力量
    第四节 企业社会责任强化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影响
        一、公益广告指导性话语:社会文明的“一盏灯”
        二、公益广告时代性话语:转变认识与树立形象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民动员时期的中国公益广告话语
    第一节 全民动员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背景
        一、文化强国战略提升公益广告话语力量
        二、全民公益理念丰富公益广告话语
        三、媒介融合推动公益广告传播
        四、政策话语保障公益广告权力
    第二节 全民动员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文本呈现
        一、主题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和谐社会语境下关爱弱势群体
        (二)中国文化的中国表达
        (三)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
        二、传播策略:协同互动与场景体验
        (一)从“广而告之”到“协同互动”
        (二)从“平面宣传”到“场景体验”
        三、创意表现:讲好中国故事
        (一)纪实型叙述的文本表意
        (二)中国元素激发民族记忆
    第三节 全民动员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实践
        一、“创新与发展”的公益广告学术话语
        二、法治化建设的公益广告规制性话语
        三、立体化管理公益广告评优活动
        四、全媒体协调传播主题公益广告
    第四节 全民动员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影响
        一、公益广告指导性话语:整合力量传播文明
        二、公益广告时代性话语:公益传播创造文化奇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的考察
        一、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的轨迹
        (一)媒体倡导的行为规劝
        (二)政府管理的“命题作文”
        (三)企业参与的形象树立
        (四)全民动员的价值观培育
        二、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
        (二)媒介技术的变革
        (三)社会责任意识的彰显
        (四)社会管理规制的调整
        (五)民众审美需求的转变
    第二节 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的反思
        一、公益广告发展中的话语权博弈
        (一)意识形态建构的隐性转化
        (二)商业行为渗透的合理性权衡
        二、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意义建构
        (一)公益广告话语对社会身份的建构
        (二)公益广告话语对社会关系的塑造
        (三)公益广告话语对社会观念的培育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我国早期机器人知识的传播与产业政策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介绍
        1.1.1 机器人的起源
        1.1.2 “Robot”一词的来历
        1.1.3 机器入的定义
        1.1.4 机器人的分类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近代机器人知识在我国的传播
    2.1 近代机器人知识传播概况
        2.1.1 美国世博会展出机器人
        2.1.2 国外机器人技术的进展
        2.1.3 从新闻媒体中体现“机器人”称谓的演变
    2.2 报刊传播机器人知识为主
        2.2.1 一般知识介绍
        2.2.2 新闻特写
        2.2.3 新闻述评
    2.3 电影及小说中的机器人知识
    2.4 近代机器入知识传播的特点
        2.4.1 传播内容丰富且图文并茂
        2.4.2 传播载体较为多元,受众群体广
        2.4.3 传播来源以转摘国外报刊为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机器入技术的初期发展及政策研究
    3.1 机器人初期发展模式分析
        3.1.1 科学理论与基础技术相辅相成
        3.1.2 技术与经济相结合
        3.1.3 统一经济发展计划
    3.2 我国机器人发展前期的基础性工作及相关政策
        3.2.1 我国自动化技术的发端(1956—1967年)
        3.2.2 加快生产自动化的步伐(1963—1972年)
        3.2.3 推动自动化技术的进程(1978—1985年)
    3.3 “七五”计划中工业机器人项目实施成效
    3.4 “863计划”自动化领域智能机器人政策项目制定及实施成效.
        3.4.1 选拔专家组
        3.4.2 制定攻关政策
        3.4.3 设立研究基地
        3.4.4 研发成果展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器人案例研究——以我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为例
    4.1 从潜水器到水下机器人的发展
    4.2 我国水下机器人研发项目决策
        4.2.1 初创期艰难起步
        4.2.2 视野转移到水下机器人
        4.2.3 重要推动者
        4.2.4 项目方案设计研讨会
    4.3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与研发
    4.4 水下机器人的发展与技术革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在决策咨询岗位上亲历辽宁高等教育35年巨变(之七)——“九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探索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九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的改革
    (一)“九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涵
        1.坚持“改革、调整、创新、提高”的方针,努力实现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
        2.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3.“深化办学、投资体制改革,形成教育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4.“深化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实现投资体制多元化和经费来源的多渠道”
        5.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6.“加强领导,依法治教,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九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改革的显着特点
        1.第三次思想大解放为“九五”期间辽宁高教改革的新突破提供了无比强大的思想动力
        2.“三个多样化”和 “四个进一步”的提出为 “九五”期间辽宁高教改革的新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投资渠道多样化”和“高校后勤社会化”两大改革的有机结合成为“九五”期间辽宁高教改革的又一显着亮点
        4.“深化高教改革”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肩前行为“九五”期间辽宁高教改革沿着“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方面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九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1995 年辽宁制定的 “九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目标
    (二) “ 九五” 期间, 按 “ 稳步发展的方针”, 实际只运行了3 年
    (三)1999 年6 月,第三次全教会召开, 我国高等教育又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发展战略的调整
    (四)“九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经历了前三年“稳步发展”和后两年 “快速发展”之后,综合达到的目标及其与1995 年制定的规划目标之比较
    (五)“九五”期间,在辽宁普通高等教育大发展中,各校所做出的贡献
三、“九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的几大创新
    (一)全省上下对 “跨世纪辽宁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方针(简称30 字方针)”形成共识
    ( 二) 打破 “ 条块分割”, 强化省级统筹规划功能,这是具有典型辽宁特色的成就
    ( 三) 全力实施 “ 两重建设工程”, 高校教学、 科研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四)推广 “资产置换加高校后勤社会化协同改革”经验,有效地扩大了辽宁高等教育资源
    ( 五) 以 “ 民办万成经贸职业学院” 为代表的若干民办高校首次迈入“省属普通高等学校”统计序列
四、对“九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反思
    (一)“东北大学辽宁分院”从辉煌走向萎缩的反思
    (二) “ 结构优化” 的战略意图在 “ 加快发展” 的态势下未能很好实施
    (三)关于“‘强校建设’上一波三折”的反思

(4)迈向新世纪的华彩篇章——《广州市志(1991~2000)》卷十四读后感(论文提纲范文)

一 充分体现发展主题, 浓墨重彩记述广州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光辉历程
二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存真求实的编纂原则, 真实准确地记述历史
三 突出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文字记述比较翔实生动, 图片选用与文字结合比较紧密
四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几个问题

(5)现代化与中国大城市外来人口管理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1840~2000)(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裂变与转换:近代上海的外来人口管理(1840 - 1949)
    第一节 海纳百川:管理视角下的近代上海外来人口构成
        一、作为殖民者的外国人
        二、寻求发展机会的中国人
        三、亟需帮助的灾难民
    第二节 解体与重构:多元格局下的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1840-1937)
        一、外力楔入与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多元格局的初步形成
        二、秩序重构与近代上海租界外来人口管理
        三、模仿、再造与近代上海华界外来人口管理
    第三节 政治与社会:抗战以后的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1938 - 1949)
        一、高压后的调适:日趋规范的外国人管理
        二、户籍与保甲:政治斗争中的外来人口管理制度强化
        三、政治主导与社会失衡:抗战以后外来人口管理的历史分析
    第四节 国家让渡与民间介入:社会中间组织与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
        一、国家让渡下的社会中间组织与开埠前后的外来人口管理
        二、社会中间组织的组织更新与现代性成长
        三、控制、协调与社会整合:中间组织的管理
第二章 计划与控制:当代上海的外来人口管理(1949 - 1978)
    第一节 计划发展与上海外来人口构成的新变化
        一、作为历史余绪之灾难民
        二、难以舍弃城市的倒流人口
        三、来沪谋生的农村人口
        四、以投亲靠友的名义
    第二节 新政府的建立与当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体制的演变
        一、人民政府的建立及其管理特征分析
        二、从单位制到居委会的基层控制体系的建立及演变
        三、社会中间组织的萎缩
    第三节 当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的基本制度安排
        一、户籍制度与外来人口管理
        二、劳动用工制度与外来人口管理
        三、粮油供应制度与外来人口管理
    第四节 当代上海外来人口分类管理的历史分析
        一、由宽至严的外来人口迁入管理
        二、积极而深入的外来人口迁出管理
        三、全方位的外来人口工作、生活管理
第三章 机遇与挑战:改革开放中的上海外来人口管理(1978 - 2000)
    第一节 外来人口的增加与城市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一、改革开放与上海外来人口的增加及其原因分析
        二、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外来人口群体特征分析
        三、城市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第二节 调整与更新:上海外来人口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的演进
        一、由静态向动态:外来人口管理模式的适应性调整
        二、由纵向到横向:外来人口管理体制的历史性更新
        三、由行政化向法律化:管理制度的现代性转变
        四、由防范向服务:管理主题的时代性演进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外来人口分类管理的历史分析
        一、日益灵活的外来人口迁入管理
        二、由强制到救助的外来人口徙出管理
        三、由限制到接纳的外来人口务工管理
        四、由单一向多元的外来人口治安管理
    第四节 当前上海外来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一、身份与歧视:由二元化向一体化的人口管理思考
        二、矛盾与协调:社会中间组织与外来人口管理的历史思考
        三、融合与统一:未来上海外来人口管理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东亚经济一体化中的货币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有关概念的界定 二
    论文的研究对象 三
    国内外研究状况 四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五
    论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货币合作的互动 第二节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的发展 第三节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征 第四节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相互依存 第五节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区域货币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区域货币合作的博弈分析 第二节
    完全货币一体化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第三节
    货币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货币合作的历史回顾与东亚货币合作的背景及现状 第一节
    国际货币合作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区域货币合作的发展典范:欧洲单一货币的形成及其经验启示 第三节
    东亚货币合作的背景 第四节
    东亚货币合作的现状 第五节
    东亚货币合作进程的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与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最优货币区的传统理论 第二节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最新发展 第三节
    东亚货币合作的理论模型分析 第四节
    用VAR方法对东亚是否构成最优货币区的验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亚货币合作的近期推进:以初步汇率合作为中心 第一节
    增强区域经济政策的协调 第二东
    亚区域融资便利机制的构建 第三节
    健全东亚债券市场的发展 第四节
    东亚早期预警体系的建立 第五节
    强化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监督机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东亚货币合作深入推进的途径:构建东亚汇率稳定机制 第一节
    汇率制度发展与东亚汇率制度演变 第二节
    东亚各国汇率制度的“名”与“实” 第三节
    东亚汇率合作的动因与条件 第四节
    东亚汇率合作模式及其评述 第五节
    东亚汇率稳定机制的构建路径 本章小结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7)发挥主流报纸的政治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发挥主流报纸高屋建瓴的优势,以前瞻式报道展现时代,鼓舞士气
发挥主流报纸深层开掘的优势,以全景式报道构筑魅力,激发锐气
发挥主流报纸放眼全局的优势,以跨越式报道拓展境界,聚积人气
发挥主流报纸权威监督的优势,以警醒式报道鞭挞丑恶,弘扬正气

(8)贵州青年投身西部大开发需要优化的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更新观念, 无愧时代
二、把握机遇, 胸怀祖国
三、开拓进取, 求实创新
四、爱党爱国, 政治坚定
五、学法懂法, 遵守公德
六、善于交往, 放眼世界
七、依靠科技, 跳跃发展
八、刻苦求知, 敬业爱岗
九、勇于竞争, 身心健康

四、跨越历史,迈向新世纪(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研究(1986-2016)[D]. 张雯雯.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2]我国早期机器人知识的传播与产业政策的发展[D]. 张昕妍.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03)
  • [3]在决策咨询岗位上亲历辽宁高等教育35年巨变(之七)——“九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探索与反思[J]. 邓晓春. 现代教育管理, 2014(05)
  • [4]迈向新世纪的华彩篇章——《广州市志(1991~2000)》卷十四读后感[J]. 王铁鹏. 中国地方志, 2012(05)
  • [5]现代化与中国大城市外来人口管理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1840~2000)[D]. 邱国盛.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4)
  • [6]东亚经济一体化中的货币合作[D]. 蒋序怀.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7]发挥主流报纸的政治优势[J]. 陈心安. 城市党报研究, 2002(03)
  • [8]贵州青年投身西部大开发需要优化的素质[J]. 令狐彩桃.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 [9]试论经济跨越式发展[J]. 范剑平. 新视野, 2001(05)
  • [10]发展民族教育 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而奋斗─—纪念西南民族学院建校50周年[J]. 罗布江村,陈玉屏.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6)

标签:;  ;  ;  ;  ;  

跨越历史,迈向新世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