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 把握新千年的脉搏

CIO 把握新千年的脉搏

一、CIO把脉新千年(论文文献综述)

阿拉达日吐[1](2016)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下跨文化传播学理论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源于美国的跨文化传播学,历经50多年的发展进程已成为一门相对成熟的学科。由于在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长期受“欧洲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无法逃脱理论视野的固化和窄化并陷入理论创新和反叛的困境。跨文化传播研究者为了保持理论的不断创新和鲜明的批判立场,采用理论间离于生活世界的策略导致与生活世界脱离似乎进了理论“创新”的死胡同。针对上述相关问题,本论文进行了以下研究:第一章主要运用了文献内容分析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研究了后现代主义相关概念以及与跨文化传播学的关系。跨文化传播作为沟通不同世界、不同文化群体的桥梁,也应该正确面对其反面:她也是不同世界、文化群体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性、多元性、开放性、自省性视角和爱德华·蒙克式的尖叫和高卢雄鸡式的唤醒的姿态,致力于从现代文明的“黑暗”世界走向液态乌托邦的理想。所谓的液态乌托邦就是暗含着一种多样性、开放性、未完成性、自主多元选择性、不可能性和差异性的反乌托邦形式的构想中的乌托邦存在。第二章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法研究了跨文化传播学相关理论,跨文化传播学研究中文化是关键因素之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批判中,最主要的一点是批判其观察视角的单一的、中心的、僵化的问题。我们应该把“文化”看作一种动态的过程。我们运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下研究跨文化传播必须批判传播双方从自己所熟悉的传播内容传播的局限。所谓自己知道的未必是熟悉的,很多传播活动都在未知区、盲点和隐蔽区进行传播。所以,跨文化传播中怎样“跨”出去是一件“不可能性”事情。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更应该重视跨文化传播的内部传播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不然,跨文化传播因为国内人民的误解而达不到预期传播效果。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是组织的问题,如果组织严密,传播就顺畅从而组织也变得有活力有凝聚力;如果组织一盘散沙,跨文化传播就并不能形成文化内的传播能力,更不用谈建构跨文化传播能力了。第三章主要研究当下人类普遍面临身份危机和认同焦虑,跨文化传播学理论建构中身份认同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维度。在身份认同中如何认清“我”和“我们”也是理论本土化的关键。所以,在跨文化传播学在理论建构中应该急需重建液态乌托邦来重塑液态身份认同,以便应对全球性危机时,唤醒人类世界公民身份认同来应对;当第三世界人民挣脱帝国主义和殖民化,进行人的解放时,唤醒更加具体、灵动、具有凝聚力的本民族文化认同。这就要求我们打破自我和他者的二元对立结构,并结合她者和它者(即对女性身份的肯定和重构人类自然生态身份)组成有机的统一体去塑造新型的、有选择性的、相互竞争的、灵活流动的液态身份。通过批判文化帝国主义式同质化、占有欲下的“爱”,试图探究在尊重差异化和平等的基础上,重构“爱”的乌托邦的同时完成跨文化转向。全球化过程既是全球主流文化不断地对其他民族文化同质化的过程,也是另一种地方化和本土化的过程。跨文化传播学更应该关注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群体之间的隔阂和传播的失效性即不可能性。对不可能性的探索是发挥想象力的极限去建构另一种“可能性”的行为,即意味着去做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的盲区和未知区。跨文化传播学更应该努力打破跨文化传播学的“可能性”边界,建构灵动的疆域化、分层化的文化区位。

吴清荣[2](2016)在《因明学视域下之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人们接触每件事物之推理,依据已知事件比较后,并试图推测未知事件,此种能力是天生,且存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运用。中医经典如《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以至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皆已验证具有逻辑思维脉络。此说明中医学之整体组成架构当中,逻辑思维实际居于不可或缺之重要环节。在中医临床推论过程中,亦是以某些认知及逻辑思维形式进行,若未具系统化方法或思维杂乱,或有可能导致结论谬误。三大逻辑学体系为希腊逻辑、中国墨辩、印度逻辑。印度逻辑主要是因明学,又称佛教逻辑,其主要研究领域为认识论、摄类学、因类学、过失论。因明量学之认识论,对于所接触事物之认知及理解,是一门认识对象问题的学问,与中医四诊相似。因明学之摄类学,是对事物收摄及分类方法与搜集证候症状之后类比归纳相似。因明学之因类学,其推理论证,系辨真去伪方法准则,与辨证论治之类比、集合、演绎、归纳等推理逻辑方法相似。因明学之过失论,乃探讨认知事物或推理逻辑上之错误,揭露诊治过程各种形式中及环节缺失。从仲景方证理论体系来看,中医辨证论治整个推理过程,具备类比、集合、演绎、归纳等特质,此为基本也是常用逻辑解析方法,而因明学论式亦同样存在该多种逻辑特质。因此,辨证论治很适合结合因明论式之逻辑推理模式,来作论证并导出结果。因明论式是拟定一个假设结论,再回溯去证明此结论的成立正确性,此证明过程规范,是“由果溯因”形态,亦称为归证推理。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操作过程,就是一种“司外揣内”验证过程,尤以外在表征症状作为辨证,此种审证求因方式,与因明学以果溯因方式,途径完全相同。两者结合运用,藉由正确推论方法,从中医采集证候症状开始,至最后结论产生,依其推演方法及规律,整理解析归纳,探求最接近疾病本质之真相,确立病证,拟定适用治法与方药。西方逻辑仅就形式,推理出是与非之演绎断案,缺乏对内容意义讨论研究,在西方逻辑里面,演绎自演绎,归纳自归纳,各自独立,不联合一起,所以归纳时不顾及演绎,演绎时不顾及归纳。因明学论式对于经典条文内容,可作形式及性质内容类比区别,将各症状组集合归类,以实证来演绎验证问题,涵盖归纳之法,并讨论立论过失等。墨辩在推理形式结构研究最弱,由此可见,因明论式之形式结构严谨科学性超越墨辩。因明学论式推理与几种不同之逻辑系统,作横向纵向比较,说明各自特征,结合不同领域学科,针对中医传统辨证论治过程,选取仲景医学《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传统经典当中条文及后世医家临床案例,探索其中相关并比较差异。以此解析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当中,医家在面对问题的思考处理过程,如何结合应用在临床上诊断疾病,提供诊断疾病另一思考层面的科学价值。结果因明论式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推理机制,依据四诊可得内外证候症状,作为研究对象。每一证候症状皆有多种辨证分型可能性,症状组信息数据愈多,证据愈充分,推理结果更趋于事实。通过论式规律法则推演,将症状组类比、筛选、排除、归纳,以推测内部黑箱病理本质变化,结合每一个证候症状所相应病因病机演绎,进而归纳出整体病因病机、病证与治方。医家在辨证过程中从病人身上,获得几组症状信息后,凭借其临床经验初步揣测,直接推理应是某种病证或汤证。医家在诊病事前以其专业知识,知道该汤证基本症状为何。而诊病之后经由辨证过程,确立病患证候为某证,或某汤证,故以之拟定为宗支,即结论,进行审证求因过程。接着透过拟定因支的病因病机治法,将证候症状与方证之间共同关系,串连验证是否合法。结论假设病人所患病证,那么就开始推理这个病证,使用此方治法的合理正当性。即是推理使用此药方,来治疗的原因,是基于何种病机及何种治法原则,而适用于此病证。并随时依病患不同情形,对适用治方,作不同调整与修正。本研究内容中因明过失论之研究对象,主要在《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中与误诊误治有关者。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条文本身由仲景所指出之谬误,另一类为条文疑由于传写或脱简等原因所造成之谬误,此类谬误可见于《医宗金鉴》之部分注文有所订正。此部份探讨了医者在临床诊断时,必须遵循各种思维逻辑之共同规律,否则就容易造成漏诊误诊或误治。因明学在中医学领域的应用探讨,期望通过本研究作为一个发展起点,能有更多良好阐述论点提出探讨。

石慧娜[3](2009)在《《南方周末》(2007年度)使用新词语情况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新事物、新方法、新现象、新观念、新发现、新创造以至新感受都会为语言增添新词语。从某种意义上讲,新词语如同一面镜子,从中人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社会变迁。新词语不仅丰富我们日常语言词汇,更能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新词语是语言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其所依附的社会和文化休戚相关,故其形成和发展也毫无例外受到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换句话讲,新词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信仰、风俗习惯,展示了与那一时代密切相关的文化、体制和心理元素。那么这些新词语产生以后,其使用情况和分布情况如何,这些频繁被人们使用的新词语有哪些特点呢,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些,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对其进行细致的考察。媒体是快捷的大众传播手段,在报道层出不穷新生事物的同时,能积极传播随之产生的大量新词语。鉴于此,本文选择了《南方周末》为调查对象,以2007年1—48期的《南方周末》为研究资料,通过构建参照词表,提取《南方周末》中使用的新词语,把提取出来的新词语作为一个封闭的语料库,主要从新词语的使用领域、类型、音节和词频等四个方面作了考察,然后对这个语料库进行定量的统计与定性的分析,由此来窥探当前现代汉语新词语在媒体中的使用情况。

刘葵,王晨[4](2000)在《CIO把脉新千年》文中认为行业信息化是一个宏大的话题,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已经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尽管由于行业政策的迥异、资金来源的多渠道性使得行业信息化的整体把握极为艰难,但我们仍相信,信息化的步伐不会减慢,而信息工作最终将会成为行业的命脉。

二、CIO把脉新千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IO把脉新千年(论文提纲范文)

(1)后现代主义视野下跨文化传播学理论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选题原因及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概况
        1.4.1 境外研究概况
        1.4.2 国内研究概况
第1章 后现代世界:液态的乌托邦
    1.1 后现代主义:在名词与形容词之间游离中
        1.1.1 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历史脉络与界定
        1.1.2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与属性
        1.1.3 面对生态危机的后现代主义
    1.2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相连的千高原上
        1.2.1 现代性与其后果
        1.2.2 何谓现代
        1.2.3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1.3 后现代主义: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废墟上
        1.3.1 后现代主义与跨文化传播的关系
        1.3.2 后现代主义与液态乌托邦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跨文化传播:液态的传播学
    2.1 跨文化传播的“文化”
        2.1.1 何谓文化
        2.1.2 跨文化传播
        2.1.3 爱德华·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论
        2.1.4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2.1.5 朱迪·伯贡和杰洛特·黑尔的预期违背理论
        2.1.6 古迪康斯特的焦虑与不确定性管理理论
        2.1.7 马克·奥布共文化理论
        2.1.8 丁云珠的面子——协商理论
        2.1.9 科利尔和托马斯的文化认同理论
        2.1.10 威廉·库帕奇和今堀的身份管理理论
    2.2 跨文化传播的“传播”
        2.2.1 何谓传播
        2.2.2 宣传与传播
        2.2.3 皮尔斯和克罗农的意义协商理论
        2.2.4 盖洛斯的传播适应理论
        2.2.5 陈国明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构建
    2.3 跨文化传播的“跨”
        2.3.1 何谓“跨”
        2.3.2 跨文化传播研究范式转型
        2.3.3 全球化·本土化·跨文化传播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跨文化传播学研究维度:一种后现代视野
    3.1 跨文化传播研究维度之一:液态的身份认同
        3.1.1 身份认同焦虑
        3.1.2 液态身份认同
        3.1.3 如何建构液态身份认同
    3.2 跨文化传播研究维度之二:跨文化转向
        3.2.1 知识与经验
        3.2.2 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转向
    3.3 跨文化传播研究维度之三:跨文化的“不可能性”
        3.3.1 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3.3.2 重构液态乌托邦的“不可能性”
    3.4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1. 期刊论文
    2. 专着、论文集
        2.1 中文参考专着
        2.2 外文参考专着
    3. 网页
致谢

(2)因明学视域下之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因明学研究进展与现状
        1 因明学的研究背景
        2 因明学研究进展与概述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世界三大逻辑在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现状
        1 西方逻辑与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关系探讨
        2 墨家逻辑与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关系探讨
        3 因明学与与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关系探讨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立题依据
    2 立题意义
第二部分 因明学视域下之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
    一、因明学理论研究
        1 因明量学认识论内容分析
        2 因明摄类学内容分析
        3 因明因类学内容分析
        4 因明过失论内容分析
    二、因明心类学、认识论与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中医理论系统)研究
        1 从因明心类学角度看中医理论系统
        2 从认识论角度看中医理论系统
    三、因明摄类学与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应用研究
        1 摄类学法之三相
        2 摄类学全分、一分概念与量词逻辑
        3 摄类学总聚、相属概念与摄集症状总聚成病证
        4 摄类学总聚、类聚、相属概念与证候组合类别分型
        5 摄类学总聚、类聚、相属概念与方证之间关系
        6 因病-因证-因症选方模式
        7 病因病机选方模式
    四、因明因类学与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应用研究
        1 辨证论治过程之因明三支作法
        2 主谓逻辑
        3 《伤寒论》条文证治之因明二支作法
        4 张仲景方证体系辨证论治之二支作法
        5 合方证集合逻辑思维
    五、因明学与《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应用研究
        1 《伤寒杂病论》辨证诊断思维
        2 《内经》、《伤寒杂病论》辨证的方法
        3 中医辨证过程采用非单调逻辑特性
        4 《伤寒杂病论》辨证过程结合因明学之应用
        5 《伤寒杂病论》条文中宗(宗前陈、宗后陈)的设立
        6 桂枝汤证辨证论治结合因明学二支作法论证
        7 麻黄汤证辨证论治结合因明学二支作法论证
        8 中医辨证反证法
    六、因明学与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应用研究
        1 从对症治疗到辨证论治
        2 辨证论治内涵
        3 辨证论治一般步骤
        4 临床病证诊断思路
        5 因缘和合论介入审证求因之由果析因
        6 章次公医案辨证论治结合因明学二支及三支作法论证
        7 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之因明论式
    七、因明学过失论与《伤寒杂病论》条文举例误诊误治应用研究
        1 中医临床思维辨证论治谬误
        2 从因明过失论看《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举例误诊误治
        3 宗前陈之过—证候症状谬误
        4 宗后陈之过—病证病名谬误或治方谬误
        5 因前部之过—病因病机谬误
        6 因后部之过—治法谬误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南方周末》(2007年度)使用新词语情况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新词语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目的
    1.1 新词语的研究现状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
第2章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新词语词库的构建
    2.1 本文的研究思路
    2.2 新词语词库的构建
第3章 《南方周末》使用新词语情况的考察
    3.1 新词语的使用领域考察
        3.1.1 使用领域考察综述
        3.1.2 使用领域考察分述
    3.2 新词语的类型考察
        3.2.1 新造词
        3.2.2 旧词新用
        3.2.3 外来词
        3.2.4 缩略词
        3.2.5 方言词
        3.2.6 网络词
    3.3 新词语的音节考察
        3.3.1 单音节词
        3.3.2 双音节词
        3.3.3 多音节词
    3.4 新词语的词频考察
        3.4.1 高频词
        3.4.2 中频词
        3.4.3 低频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CIO把脉新千年(论文参考文献)

  • [1]后现代主义视野下跨文化传播学理论建构[D]. 阿拉达日吐.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2]因明学视域下之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D]. 吴清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南方周末》(2007年度)使用新词语情况的考察[D]. 石慧娜. 河北大学, 2009(03)
  • [4]CIO把脉新千年[J]. 刘葵,王晨. 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0(02)

标签:;  ;  ;  ;  ;  

CIO 把握新千年的脉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