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书目的悲欢离合

国家书目的悲欢离合

一、国家书目的喜与忧(论文文献综述)

温佳雨[1](2021)在《国家图书馆藏孤刻本中医古籍考察研究》文中提出对古医籍存世情况的调查及相关信息的整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都不言而喻。对于中医孤本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更是兼具抢救性的意义。本研究是以导师王育林教授主持的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地区馆藏中医古籍资源的目录整理与利用对策研究》为基础,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对北京地区各图书馆馆藏中医古籍资源的查览,发现不仅这部分古籍的专门着录和资源利用的研究尚属需要填补的一项学术空白,而且亦没有以图书馆为单位,对其所藏中医古籍的全面性研究。本人在项目组主要负责对国家图书馆的藏书进行调查并撰写提要,最终成果得到了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的后期资助,将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通过长期的资料查览及实地考察,对于国家图书馆藏的中医古籍有了更全面及深刻的认识。根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以下简称《总目》)的记录,国家图书馆藏中医古籍1898种,其中1911年之前的孤刻本共79种,按成书及刊刻时间可见宋刻本共1种;元刻本共1种;明刻本共23种,其余54种为清刻本。按照《总目》之分类:基础理论类2种,伤寒金匮类7种,诊法类5种,针灸推拿类1种,本草类6种,方书23种,临症各科类医籍25种,养生类5种,医案医话医论类2种,综合类着作3种。可见国家图书馆所藏孤刻本医籍多珍善本且种类丰富,是现存中医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最终选取孤刻本中医古籍为研究对象进行考察考证研究,这不仅是对国家图书馆藏的中医古籍进行研究的深化,亦是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的进一步延伸。根据《总目》进行初步筛选后,结合国家图书馆OPAC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国家图书馆官方网站、国内外中医古籍相关数据库及实地考察,对79种孤刻本中医古籍按照年代进行逐本的考证。利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结合断代史研究法、分类研究法对不同种类的孤刻本医籍进行整理研究,对原书的作者传者、成书年代、刊印年代、纸张、序跋、凡例、目录、校注、残缺情况、正文体例、内容等方面进行相关的考察考证,其研究结果对所涉及的目录书、工具书、数据库中的相关着录均有一定的补正(如对医籍的存佚情况进一步明确);对版式进行较为详细地记录;对作者、传者、刊刻者的生平进行考证并补充;对相关医籍的成书时间、刻印时间进行考证并补充,难以明确成书及刻印时间的,通过相关考证缩小时间范围;对于难以查览的医籍摘录其序跋;对于医书内容,通过目录及正文的查览进行简要概述。最终,本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及研究意义可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根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整合了国家图书馆藏所有孤刻本中医古籍的基本信息,是首次在中医古籍目录整理的基础上对国家图书馆的刻本藏书进行专门的考察考证类研究。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总目》的部分医籍着录情况,同时与国家图书馆馆藏着录信息进行了对比,通过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考证并实地考察相关医籍,对国家图书馆藏孤刻本中医古籍有了一个全面的掌握。除此之外,整合了相关医籍包括作者、年代、版本、卷数、册数、目录、内容等在内的整体概况,丰富了中医文献的基本信息,于中医文献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第二,对79种古医籍进行的全貌式考察,是首次对国家图书馆藏孤刻本中医古籍开展的普查性的考察考证性研究。现有的成果所做工作或为辑录性质,虽汇集了大量材料,但是考据工作做得相对有限;或为对单本书籍的部分信息进行考据,未能将孤本医籍整合。另外,面对目前较为丰富的整理成果,通过鉴别,给出符合时代水准的综合判断,有利于研究向前发展的需要。第三,首次将国家图书馆所藏孤刻本中医古籍的版本、版式在经过实地考察后,整体记录于考证之中。而且在对具体书目进行考察考证时,在前述版本、版式信息之外,还涉及并包括历代目录对该书的着录信息、该书的序跋等材料,以便于综合利用这些信息对所涉及书目进行的全面考证,对以后中医古籍的研究和整理提供了真实度最高的材料。第四,对于版本信息缺失、作者信息缺失、文献研究未曾重视、现有中医古籍目录着述只存目而无提要、且现代研究中基本概况缺失的孤刻本中医古籍,在经过亲查阅览之后,纠正了笔误,补充了新的信息。具体可见,补充作者5条,补充作者相关信息6条;补正医籍成书及刻印相关信息17条;明确存佚情况3条。除此之外,还纠正了书名、版式、卷数残缺、内容等方面的记录错误8条。其中如《明堂图说》(总目号02156)根本不是医书,却被收入,属于大错,说明整理者并未查看原书,仅凭书名或作者背景就将其划为医书之列。《明医二着》(总目号05538)一书虽为残本,但现在所见3-5卷,实为王纶所撰《王节斋小儿医书》《医论问答》的合刻本,其中《王节斋小儿医书》是目前发现仅存的版本,《医论问答》是除浙江图书馆所藏明嘉靖刻本之外的另一发现。第五,除上述外,还存在国家图书馆有藏书,但《总目》未收录的情况。如《总目》记载国家图书馆存清代医家陆懋修的10种稿本,另有多部手抄本,但《总目》未记载国家图书馆还存有抄本《水饮治法》《世补斋医论》《随息居霍乱论》《内经遗篇病释》。因国家图书馆没有对于中医藏书的专门着录,故无法得出确切的比对结果。但此种情况提示学者在以《总目》及国家图书馆藏书作为研究对象时,应尤其注意并随时记录,以补充并完善《总目》及整体中医文献的记载。综上,本研究成果于目录学而言可以更新目录、核实版本、校勘讹误。对于图书馆可以补充及更正馆藏信息的缺失和错讹,从中医专业角度还原医籍信息的真实性,为其书籍的数据化提供依据和基础,为其余医籍的整理提供思路。同时该研究与中医文献学、中医训诂学、中医各个临床学科关系密切。从材料上可以进一步发掘国家图书馆所藏的珍本、善本,厘清相关医籍的源流递藏,加强对于图书馆藏中医文献的利用,充实中医的理论研究;从内容上对于中医文献学有补充和丰富的作用,通过发掘鲜活生动的第一手资料,也为中医药学发展史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材料依据。具体内容还可比勘流传医籍、探讨文本的流传、分析学术的传承、研究医史文化以及挖掘临床利用价值。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古籍是中医药宝贵的遗产和资源,孤刻本更是尤其需要关注和抢救的对象。对于国家图书馆藏孤刻本中医古籍的研究,属于古籍整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拓展到中医药的理论探讨、中医科研、临床应用、学科建设、中医数字化、中医药产业开发等诸多方面,其意义渗透到文献学、图书馆学、中医学等多个学科。

张帅锋[2](2019)在《王尧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王尧臣是宋仁宗时期的一名文人士大夫,他以进士高科入仕,在北宋前期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其仕宦生涯前期,王尧臣主要在州县地方及台谏任职,其为政作风经历了由锐进到沉稳的变化。本文在指出王尧臣各个仕宦阶段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了安抚陕西时期王尧臣的仕宦经历,其对陕西防务提出的集中使用兵力、据险击归、重点守备泾原路等边防思想,都是深合时宜、很有建设性的,可以说是典型的“文臣知兵”。王尧臣为扭转边防形势做出了一定贡献,可以说是宋夏战争中的幕后英雄。在王尧臣仕宦生涯的后期,在政治舞台的中高层依旧很活跃,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其有关,如三司整顿财计、三后升附、议立家庙、编修《崇文总目》、嘉佑立储之议等。无论是主持财计、参议礼乐,还是主政二府,王尧臣都是勤勉尽职、有绩可陈的,其不失为一名出色的封建士大夫。在朝堂下,王尧臣以交游形式拓展了自己的人际关系和人脉资源,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王尧臣还有很高的文献学成就,其主编的《崇文总目》是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上的一件瑰宝,此外还参与了刊修唐书,并作有文集,同样不失为一名出色文人。

孙蕴[3](2017)在《明代书目研究》文中提出明代的书目编纂是中国古代书目编纂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明代的书目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是研究中国古代目录学史的必经阶段。明代书目编纂的成果较多、种类多样。明代的文渊阁、行人司、地方府学、书院等机构都有大量的藏书,大多编有藏书目录。各家私人藏书、藏书目的数量较之前代皆呈井喷式增长。史志书目方面,兼有国史目录、政书目录及数十种方志艺文志。又有经学、医学、戏曲、宗教等多种专科书目。又有公、私、坊刻书目、地方及个人着述书目、辨伪书目、引用书目等诸家特种书目。此外,尚有大量存世的序跋题记,可看做对书目解题的补充,亦是研究明代书目及作者的重要资料。明代书目于书目体例、着录内容、编纂方式上皆多有创新。其对四部分类法有继承、又有改进;在同一书目中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设类依据;对书籍相关信息的着录既简要又灵活;不仅保存了前代书籍的线索,更载录了明代着述、刻板的具体情况;不仅着录了书籍信息,更着录有相关的学术思想。明代的书目编纂为后世的目录学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学界各领域的研究过程中,不乏对明代目录学成果的参考利用,但专门针对这些成果的研究却寥寥可数,且多集中于对明代的某几部书目的研究,而对大多书目并未有所涉及。通过对明代的书目、明代的目录学家及目录学思想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探讨,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对其做出宏观的研究,对研究中国目录学史、乃至整个学术史而言都是必要的,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本论文将明代各家书目分为公藏、私藏、史志、专科、特种五部分,从论述目录学家的目录学事迹、清理书目的存佚与版本、探讨书目的形成、探讨书目的编纂体例、探讨书目的着录方法、分析书目的特色、评价书目的成就七个方面入手,对明代诸家书目进行逐一研究,力求全面、系统地论述明代的书目成果。引用书目在我国问世较早,于明代得到弘扬。本论文对这种特殊目录的产生、发展、类型、特点等做了大致论述,并简要进行举例分析。胡应麟是明代目录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本论文通过对《四部正讹》、《经籍会通》等目录学成果的分析,对胡应麟的目录学思想做了整体的探讨。各家书目之外,本论文以《读书后》、《南濠居士文跋》二种序跋着作为例,窥豹一斑,探讨了明人的序跋题记,认为其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补充书目解题之未备的史料价值。明代是我国传统目录学的兴盛时期。明代的书目编纂具有一定数量规模,且种类多样,形成了空前完整的目录学体系。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相对前后各代书目而言,明代书目具有较为突出的主观性、灵活性、实用性特点。类目设置方面,明代的书目大多突破了传统四部分类法的束缚,采用了根据收录对象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类的方式,并往往在同一部书目内将多种分类依据综合并用。明代书目中不仅产生了藩府类、举业类、性理类等新的类目,且其对类书、丛书、释道等书籍的归置方式较之前代亦呈现出新的格局。其中将四书类与五经类并行设立的设类方式更是成为后世定例。着录内容方面,明代书目既有对前代书籍线索的保留,亦有对明代着述成果的载录。此外,又有《南雍志·经籍考》、《内板经书纪略》等兼记书、板,《南词叙录》兼记理论、作品,《曲品》兼及作者、作品等特殊着录内容的存在。明代书目虽少有解题,但往往以简要、灵活的方式着录相关信息。明代书目大多着录作者姓名、籍贯等,更有详记其生平者,具有重要的史料集志。如《录鬼簿续编》对罗贯中生平的记录,便是现今而言唯一可查的史料,极为珍贵。此外,以赵定宇、赵琦美等为代表的明代目录学家具有极高的版本意识,其书目中对版本项的着录极为丰富,直接启发了钱谦益、钱曾等人的版本学思想。明代书目的着录内容,是考求中国古代学术史的重要资料来源。着录方法方面,明代书目中首次出现了互着、别裁的着录方法,合并着录法、表格式着录法、千字文编号法等亦被多次运用,使得明代的书目编纂整体呈现出简明扼要的风格。明代书目普遍具有注重普查、方便检索的特征。统计收录、便于检索的工具性是书目的基本属性,这一属性在明代首次得到了强调。自此以后,书目的工具性逐步为世人所重。统计完整、方便检索亦成为书目编纂的首要任务。书目的分类体系、着录内容、着录方法三方面,是对目录学家的目录学思想的直接反映。明代目录学家不拘常规、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目录学思想,为四部分类法的成熟、完善提供了契机,也为当代目录学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张逗[4](2016)在《北宋楼阁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宋楼阁与诗歌创作关系密切,楼阁诗歌向我们传达了丰富的内涵,是我们了解北宋社会状况和世人生活的一个窗口。本文结合地理、建筑、方志类书籍的记载,明确楼阁诗歌的概念,廓清楼阁诗歌的研究范围,并以《全宋诗》中的北宋楼阁诗歌为研究对象,对楼阁题咏的文学活动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全面把握北宋楼阁诗歌精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阐明北宋楼阁诗歌的发展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士人心态之间的关系,深入探寻楼阁文化对楼阁诗歌创作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本文将北宋楼阁诗歌分为景观型楼阁诗歌、防御型楼阁诗歌、文化型楼阁诗歌三类分而述之。景观型楼阁大都依山临水而建,按建造目的主要分为观景型楼阁和纪念型楼阁两类,文中结合具体诗歌作品对景观型楼阁诗歌的情感特质做了详细分析。防御型楼阁类型多样,尤以城楼为重。北宋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军事形势激发了诗人的军事抱负和爱国理想,促进了防御型楼阁诗歌的创作,诗歌寄托了诗人浓厚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抱负。文化型楼阁主要指藏书楼,具体由官府、私人、书院、寺观藏书楼四种组成,它们互为补充,均对古代书籍的保存和文化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宋藏书楼的长足发展促进了该类楼阁诗歌的创作,文人也因藏书楼而交往集会,酬唱赠答,进一步助长了北宋文人的读书风尚和抱负。

王娜[5](2014)在《浅议我国国家书目现状及问题》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介绍我国国家书目的发展历程,试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我国国家书目质量的几点建议。

李春强[6](2014)在《明代《论语》诠释研究》文中认为翻阅中国学术史,就可以看到在历代儒者和注家迁延不绝、蔚为大观的诠释话语之下,孔子和《论语》已然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立体多维、色彩斑斓的世界。古代学者认为“论语者,五经之錧辖,六艺之喉衿也。”“经学之要,皆在论语之中。”“论语者,六经之总义也。”从《论语》入门,既为治经之初始,亦可领悟群经之要义。对历代《论语》诠释着作的考证梳理、建构重塑已然成为中国经学史、中国学术史研究的必要课题。本论文属于《论语》论释史的断代研究,其研究范围大致界定在1368-1644年明代社会约276年的时间内,重点研究明儒以《论语》或《论语》篇目命名的《论语》诠释着作。为此,本文主要运用以下三种研究方法:一、微观考辨,既要详细研读明代《论语》研究的注家和着作,以便从其着作内容中析取、汇整出有关《论语》的论述材料,又要针对不同诠释主体的《论语》阐述进行内容意涵的分析与诠释观点的探讨;二、对照比较,结合明代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在时空关系上纵横比较,考证源流,互参比勘,我们不仅要在对照比较中挖掘其相同点,更要发现其特殊性,这正是对照比较研究方法的真正价值之所在;三、系统建构,即《明代<论语>诠释研究》是本篇论文的主体部分,大体分为“程朱理学视野下的《论语》诠释”、“陆王心学视野下的《论语》诠释”和“整合会通视野下的《论语》诠释”这三大板块展开立论,构建出一个新的关于明代《论语》诠释着作及其诠释者的丰富的意义世界。笔者力图通过以上三大方法的灵活运用,梳理出明代《论语》学的内在脉络,揭示其规律、总结其特征,注重通过分析诠释主体的感受、体认、探寻,从而把握其内在的与外在的统一性、联系性,形成主客体相融合、多样性与和谐性相结合的《明代<论语>诠释研究》。第一章以程朱理学由“独占—修正—回归实学”的地位变迁为视角,从为程朱理学视野下诠释《论语》新时代的到来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文献储备的朱熹《论语集注》说起,重点选取胡广、蔡清、吕柟、高拱、张居正作为《论语》诠释个案。无论是胡广的“集成前儒、小有增删”,还是蔡清的“毫分缕析、钩深括奥”,亦或是吕柟的“至公至仁、笃实躬行”,都可以看到程朱理学二派学者渴望自己的学说能够赞化育、参天地,为建立理想社会提供某种参照。正是他们的努力诠释,才使其学说大大接近了朱学本身的文化意义。尤其是在形成于明代中后期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的经世实学思潮背景下,高拱的“问答诘辨、通达求实”与张居正的“帝师宣讲、明白务实”所体现出的实学思想,成为二人经邦济世的理论纲领,而且在实践上直接服务于他们的改革活动。第二章以陆王心学的发展流变为视角,重点选取王阳明、王艮、罗汝芳、周汝登、焦竑、李贽、林兆恩、袁宗道、张岱作为《论语》诠释个案。首先,王阳’明《传习录》在诠释《论语》时,经常以其既有的“心学”思想对《论语》内容进行通贯性、一致性的义理诠释,其诠释的可贵之处恰恰在于所显露出的当代的人文关怀与生命关怀,形成了“以心为本、传习良知”的诠释特色。其次,作为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在其《语录》中通过“口传心授”得以接续孔子之学、传承“大成之学”,不仅恢复了原始儒家鲜活的人生智慧,而且也在自身的理论建构中携带了一种时代精神,反映了新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层的社会诉求,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存在,其“以身为本、志孔学孔”的诠释特色也为身后的泰州学派树立了必要的学术典范。再次,作为阳明后学之泰州学派的突出代表,罗汝芳与周汝登二人继续沿着由王阳明、王艮两位心学大师开辟的学术路径深入开拓,无论是罗汝芳的“求仁于己,能己复礼”还是周汝登的“己心为准,返归自身”,都证明了二人在陆王心学视野下推崇孔门仁学、“以身为本”的诠释视域。作为泰州学派的中坚人物,焦竑与李贽二人在《论语》诠释方面特征对比鲜明,一个心学阐发最显着,一个文学阐扬最自觉。最后,在“三教合一”思潮与阳明心学风潮高涨并兴的情势下,以林兆恩的《论语正义》、袁宗道的《读论语》和张岱的《论语遇》为典型代表的晚明“新心学”《论语》学着作,着述态度上持反对朱学之立场,并以阳明心学取代程朱理学作为诠释《论语》时的思想基础;在研究方法上则自由解释大兴,充满着自由学风与解放精神;在着作内容上,最主要的特色为呈现三教融和乃至儒佛合流的倾向。可以看到,陆王心学一派学者注重解经者的主观精神体验,无论是泰州学派还是“新心学”《论语》学都在诠解经典的过程中鲜明渗入了自己的精神旨趣。第三章以整合会通为视角,重点选取顾宪成、刘宗周、陈士元、郝敬、顾梦麟、智旭、利玛窦作为《论语》诠释个案。作为东林学派的开创者和领导者,顾宪成的《语孟说略》体现为“超越王学、复兴朱学”与作为蕺山学派的创立者刘宗周的《论语学案》体现为“慎独为宗、心理攸同”,二人皆是由阳明会通程朱,试图以朱学救正王学之失,属于王学修正视角下的《论语》诠释。不论是陈士元《论语类考》的“博引旧说、详加折衷”,还是郝敬《论语详解》的“会通篇章、疏通证明”,亦或是顾梦麟《论语说约》的“会通诸家、间出己见”,三人皆是折衷会通眼光下的《论语》诠释。至于智旭的“以佛说儒、藉儒显佛”与利玛窦的“以耶释儒、援儒证耶”,都是出于本门教派的传教需要而对《论语》文本进行的诠解,皆应属于佛学西学观照下的《论语》诠释。他们或为王学修正,或为折衷会通,亦或为佛学西学之观照,无一不体现了此一时期朱学、心学、汉学、西学、佛学等参乎错杂、斑驳陆离的独特学术景观。以上三大板块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交相辉映、互为参照。就其诠释路径而言,无论是程朱理学一路,还是陆王心学一路,亦或是整合会通一路,虽有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以及以经注经之不同,但其终极的目标都是为了通经致用,此其理一;其分殊只是因其侧重点、契入点及视阈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别所造成。尤其有一点是共通的,即明代士人对经典文本的现场感、当下感有很强的领悟力。在他们看来,重要的是如何诠解当下的生活,而不是往世经典本身。通过对明代《论语》诠释着作的系统考察,也证明他们的经典视阈与诠释主张也确实有效地表达了他们的精神旨趣。而且明代《论语》诠释整体上表现为由程朱理学向陆王心学、由经学走向文学这两大诠释特征,其中以敏锐透彻的文学审美眼光看待经学文本最突出的代表莫过于冯梦龙的《论语指月》。最后,笔者受某些明儒诠解《论语》观点的启迪,获得三点启示:回归当下、回归生活;回归原典、回归自身;勇于建构、重塑儒学。

付天松[7](2013)在《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图书馆学理论和图书馆工作,是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突出的一个领域。而图书馆学则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学术造诣,还要有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精神。图书馆学家的思想将会带动着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图书馆的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更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性。本文依据《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关于图书馆学家年代的划分情况,通过了解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生平,基于中国知网、国家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平台检索出每位图书馆学家的论着及其被引情况,进而梳理出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张永祥[8](2013)在《理性的足迹:从孔子到孟子的学术思想演变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是从学术史的角度对孔学的产生和发展所作的一次断代性、全方位的动态考察。我们重点关注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我们着力勾勒出对孔子思想的产生有重要影响的社会背景、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渊源;其次,我们重点突出了孔子思想学说本身的思想内容与逻辑构成;第三,我们用大部分篇幅探讨孔子思想学说在先秦时代传播过程中的保真与变异,并努力揭示出变异背后的深层原因,力求准确再现孔学在先秦时代的演变轨迹。本课题主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孔学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主要分三个部分加以介绍:第一,孔学的思想文化背景。我们主要从礼、乐与德三个核心概念的辨析入手,重点在弄清楚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为深入了解孔子学说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思想文化背景。第二,孔学的社会历史背景。我们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形成与崩溃过程、礼乐文化的畸形繁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以及当时三次大的社会思潮等几个方面入手,力图完整勾勒出孔子生活时代的社会文化状况。第三,简要回顾了孔子的个人性格、身世和家世,以求从中找到能够解释孔学形成特点的逻辑线索。第二章主要是谈孔子思想学说的主要内容。第一,天人合一论。孔子继承了周公以来对天人关系的思考模式,但摒弃了其中的宗教神学色彩,转而吸取春秋以来人文主义思潮的思想成果,自觉为天人关系注入更具人文色彩的理性内容。这种新的天人关系强调人的理性精神能主动从天道规律中汲取智慧,引导现实生活趋于秩序化、合理化,最终走向社会大同。第二,仁德关系论。我们力图在细致分疏孔子思想中的“德”与“仁”及二者关系的基础上,辨析“内圣外王”概念与孔子学说的契合程度,以此建立起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完整表述。第三,教育美学论。孔子的“游于艺”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美学思想,它说明孔子对教育的态度既是客观严谨的,也是主观审美的。第三章主要讨论孔子思想学说在孟子崛起之前的发展演变情况。在孔子去世之后、孟子崛起以前,孔学的传承以孔子亲传弟子为核心,以再传和三传弟子为羽翼,他们构成了孔学在战国初期发展的中坚力量。第一,鉴于七十子之徒学术面貌的模糊性,我们只是从理论上对七十子之学的整体学术特征做了一个大致的勾勒,以期能够在一根完整的学术链条上描述出孔学发展的轨迹。第二,子思之学是孔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高潮,我们在对子思着作进行简单辨析之后,集中力量探讨了《中庸》在孔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第三,七十子后学之学的探讨以《乐记》和郭店楚简为中心,主要着眼于它们在心性之学上对孔学的推进。第四章的内容主要是在孔子与孟子思想的对比中展开讨论。作为孔子最为杰出的继承者,孟子的思想学说足以成为先秦学术史上的一座丰碑。首先,孟子改变了孔子思想学说中道德与政治夹缠不清的局面,他设计出一整套社会制度理论框架,并细致地描绘出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社会蓝图。其次,他旗帜鲜明地提倡人性本善,在追求人性的道路上,真正的大圆满状态不仅要达己,更要达人。在孟子的人性论中,他强调人性与道德合一,道德与天道合一。以道德与天道的名义为人性立法,这是孟子人性论中最具光彩的地方,也是他的人性论普遍为世人所接受的地方。

王艳萍,杨熙[9](2012)在《数字时代的中国国家书目建设探析》文中提出在分析我国国家书目建设历史的基础上,结合目前英、法、德等国家书目建设的实践情况,从建设机构、入选标准、服务方式等几方面,论述了如何建设数字时代的中国国家书目。

邹明军[10](2011)在《《文献通考·经籍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鸿篇巨制。其中《经籍考》凡七十六卷,在《文献通考》二十四考中所占篇幅最长,它既是一部优秀的目录着作,又是一部宋前书籍藏存、流传的专门史。本文以文献考证、数据统计、图表分析和综合研究的方法,探明马端临的家世生平及其编撰《文献通考》的具体情况;分析《经籍考》着录图书的条目格式、依据和归分特点;考论所用辑录体解题实源于吕祖谦而深受宋代集注经史、抄撮类书之风的影响;总结出《经籍考》解题的义例,并对其中马氏按语作了具体分析和判断;统计出《经籍考》所引之文献的家数、次数,并探讨其引书的价值。通过系统研究,我们认为《经籍考》揭示了宋代刻书、藏书的基本面貌,在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值得深入探究。绪论部分首先简述近三十年来《经籍考》的研究状况,再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重点,说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考述马端临的家世、生平和撰着。清理出马氏家族从马端临的六世祖马遵、高祖马浩、曾祖马梅、祖马光、父马廷鸾、子马志仁、孙马希曾的传家世系及相关人物关系,考出马端临实号“竹村”而非“竹洲”,推定马氏卒于1334年,辨析马氏所持“文献”观及编撰《文献通考》的学术准备、撰写时间、目的和文、献、考相结合的方法,并对《文献通考》全书的体制和版行作了概述。第二章分析《经籍考》的图书着录。总结出其条目着录涉及作者、书名、卷数三项内容,但作者称谓有一定随意性,着录格式未能完全统一。经过统计分析,发现与前代书目相比,《经籍考》所录集部书于四部中所占比例有明显上升,而全考所录图书宋人之作达到七成以上。马氏着录时对前代史志的图书分类体系既有刻意的保存,又有适时的调整;着录中采用了互着之法;条目主要依据晁《志》、陈《录》而拟,但三书间有些图书的书名、卷数仍有差异。第三章论述《经籍考》的解题。学界通常认为辑录体解题源于梁僧佑《出三藏记集》中的《总经序》,而马端临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这一解题形式并使之趋于成熟。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僧佑等的佛经目录与传录体更接近,而马氏所发明的辑录体解题的方法主要来源于吕祖谦的《大事记》系列,并受到当时盛行的经传合抄、类书编纂学风的影响。马氏解题丰富全面,涉及到作者、篇卷、内容、版本、真伪、学术渊源、学术水平等方面。《经籍考》中的按语,或说明分类依据,或介绍作者生平行事,或断定图书真伪,或评论学术史事,数量虽少,然而能显示马氏的“独断”之力,会通之能。第四章探讨《经籍考》的引书。《经籍考》有目录条目三千九百三十七条,着录图书四千三百余种,引用他书五千二百三十多次,涉及一百二十余家。马氏引用文献时,往往先引用其他书目解题来概述图书,然后引名流、臣僚议论来讨论图书的具体问题。马氏引用晁《志》时用的是衢本,其中偶尔掺入陈氏解题,对其余诸家文献也有删整。虽然其引书时有文字出入,但因为马氏所引文献的原书有些已亡佚了,故有辑佚价值;有些文献也有相当校勘价值。最后是余论,简要地归纳《经籍考》的价值和影响。

二、国家书目的喜与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书目的喜与忧(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图书馆藏孤刻本中医古籍考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一 国家图书馆藏孤本中医古籍研究现状
    1 目录书及医籍考据类着作
    2 论文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国家图书馆藏中医典籍的概况
    1 数量及类别分布
    2 收藏与着录情况
        2.1 存佚情况
        2.2 版本记录
        2.3 原书信息
        2.3.1 作者信息不全
        2.3.2 成书年份阙如
        2.3.3 卷数记载错误及残卷未标明
前言
一 收录标准
二 孤本的类别及数量
    1 孤本的概念及成因
        1.1 概念
        1.2 成因
    2 国家图书馆孤本医籍收藏概况
        2.1 刻本
        2.2 稿抄本
        2.3 印本
三 国家图书馆藏孤刻本中医古籍考察研究
    1 孤刻本概述
    2 对孤刻本的版本考察研究
        2.1 宋刻本
        2.1.1 《伤寒要旨》
        2.1.1.1 作者生平
        2.1.1.2 历代着录
        2.1.1.3 版本考证
        2.2 元刻本
        2.2.1 《宝庆本草折衷》
        2.2.1.1 作者生平
        2.2.1.2 历代着录
        2.2.1.3 版本考证
        2.3 明刻本
        2.3.1 概述
        2.3.2 明前期孤刻本医籍
        2.3.2.1 《不自秘方》
        2.3.2.1.1 存佚情况
        2.3.2.1.2 作者生平
        2.3.2.1.3 历代着录
        2.3.2.1.4 版本考证
        2.3.3 明中期孤刻本医籍
        2.3.3.1 《新刊陶节蔗伤寒十书》
        2.3.3.1.1 作者生平
        2.3.3.1.2 版本考证
        2.3.3.1.3 主要内容
        2.3.3.2 《脉荟》《释药集韵》
        2.3.3.2.1 作者生平
        2.3.3.2.2 历代着录
        2.3.3.2.3 版本考证
        2.3.3.2.4 主要内容
        2.3.3.3 《方脉举要》
        2.3.3.3.1 作者生平
        2.3.3.3.2 版本考证
        2.3.3.3.3 主要内容
        2.3.3.4 《痘科纂要》
        2.3.3.4.1 相关考证
        2.3.3.5 《校注病机赋》
        2.3.3.5.1 作者生平
        2.3.3.5.2 主要内容
        2.3.3.6 《明医二着》
        2.3.3.6.1 相关考证
        2.3.3.7 《医林正印》
        2.3.3.7.1 作者生平
        2.3.3.7.2 历代着录
        2.3.3.7.3 版本考证
        2.3.3.7.4 主要内容
        2.3.4 未着录成书时间的明孤刻本
        2.3.4.1 《螽斯秘诀》
        2.3.4.2. 《(新编)养生大要》
        2.3.4.3 《医说抄方》
        2.3.4.4 《太素脉要》
        2.3.4.5 《新锲家传诸证虚实辨疑示儿仙方总论》
        2.3.4.6 《慈幼设问痘疹》
        2.3.4.7 《如宜方》
        2.3.4.8 《(新刊)雷公炮制便览》
        2.3.4.9 《食物本草》
        2.3.4.10 《校增救急易方》
        2.3.4.11 《二难宝鉴》
        2.3.4.12 《保产育婴养生录》
        2.4 清刻本
        2.4.1 概述
        2.4.2 基础理论类
        2.4.2.1 《壶天八法说》
        2.4.3 伤寒金匮类
        2.4.3.1 《伤寒论句解》《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2.4.3.2 《伤寒选珠》
        2.4.3.3 《伤寒三书合璧》《伤寒舌辨》
        2.4.4 诊法类
        2.4.4.1 《明堂图说》
        2.4.5 本草类
        2.4.5.1 《本草集》
        2.4.5.2 《药性赋注》
        2.4.6 方书类
        2.4.6.1 《思济堂方书》
        2.4.6.2 《济世良方》
        2.4.6.3 《救急良方》
        2.4.6.4 《救急奇方》
        2.4.6.5 《神效集》
        2.4.6.6 《经验救急良方》《乌金丸方》
        2.4.6.7 《经验良方》
        2.4.6.8 《(续增)经验救急良方》
        2.4.6.9 《经验良方》
        2.4.6.10 《林文忠公戒烟断瘾经验良方》
        2.4.6.11 《经验良方》
        2.4.6.12 《经验良方》
        2.4.6.13 《金液堂药目》
        2.4.6.14 《永安堂虔修诸门应病丸散膏丹总目》
        2.4.6.15 《许广和号丸丹集录》
        2.4.6.16 《益寿堂医方总目》
        2.4.6.17 《二十一种膏药熬法》
        2.4.7 临证各科
        2.4.7.1 《醒医秘集录》
        2.4.7.2 《温病条辨纂要》
        2.4.7.3 《温疫论全书》
        2.4.7.4 《治痢奇方妙论》
        2.4.7.5《内科通治》
        2.4.7.6 《增订达生编》
        2.4.7.7 《衍庆编》
        2.4.7.8 《小儿痘疹纂要》
        2.4.7.9 《痘症入门》
        2.4.7.10 《痘麻金正全书》
        2.4.7.11 《疹略》
        2.4.7.12 《白喉治法忌表抉微撮要》
        2.4.7.13 《丹痧咽喉经验秘传》
        2.4.8 养生类
        2.4.8.1 《却病秘诀》
        2.4.8.2 《颐老切言》
        2.4.8.3 《修元大道》
        2.4.8.4 《诸仙导引图说》
        2.4.9 医案医话医论类
        2.4.9.1《陈氏医案》
        2.4.10 综合性着作
        2.4.10.1 《仁寿堂医书四种》《金镜伤寒验证舌法图说》
        2.4.10.2 《鉴轩医书二种》
四 总结
    1 补正医籍作者相关信息
    2 补正医籍成书、刻印时间相关信息
    3 明确存佚情况
    4 其他
五 思考
    1 善本的定义及收录
    2 国家图书馆藏孤刻本中医古籍的利用情况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重要医籍序跋简要目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王尧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文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论着部分
        (二)论文部分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王尧臣所处的时代背景、家世
    第一节 王尧臣所处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王尧臣的家世
第三章 王尧臣前期的仕宦生涯
    第一节 状元及第,通判湖州
    第二节 知光州,救荒活民
    第三节 智斥阎文应,请上元罢灯
    第四节 与三司参议新、旧盐法
    小结
第四章 安抚陕西时期王尧臣的仕宦生涯
    第一节 任陕西体量安抚使期间的仕宦经历
        (一)反对责帅,力保韩范
        (二)筹划防务,所言多切要害
        (三)指出三败之故,建议以守代攻
    第二节 任泾原路安抚使期间的仕宦经历
        (一)反对贪功冒进,指出定川之败有四
        (二)泾原路重,提出备边五事
        (三)请赋韩范等便宜之权,置德顺军
        (四)请诸路罢经略,使事权归一
    小结
第五章 王尧臣后期的仕宦生涯
    第一节 为国理财
        (一)以三司使主持财计
        (二)以他官参与三司议财
    第二节 以学士参议礼乐
        (一)参议三后升附,详定位序
        (二)与太常礼院共议声乐
        (三)详定三品以上官员立家庙
    第三节 入为执政,备位两府
        (一)请析广西为三路,建言防务
        (二)在枢府裁抑侥幸,为官持正
        (三)禁中生变,机智使文彦博免僭
        (四)备位参政,请早立皇嗣
    第四节 身后荣宠:同老上书,论至和谋议之功
    小结
第六章 王尧臣的交游与文献学成就
    第一节 王尧臣的交游活动
    第二节 王尧臣的文献学成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王尧臣家族世系表
附录二 王尧臣年谱
致谢

(3)明代书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明代书目编纂概况
    二、明代书目的研究价值
    三、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 历代目录学史中有关明代的章节
        (二) 有关明代书目研究的专门成果
    四、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代的公藏书目
    第一节 杨士奇(等)《文渊阁书目》
        一、明代文渊阁的建制与功用
        二、《文渊阁书目》的纂修及其作者问题
        三、《文渊阁书目》的版本
        四、《文渊阁书目》的编纂体例
        五、《文渊阁书目》的特色
        六、对《文渊阁书目》的评价
    第二节 钱溥(等)《秘阁书目》
        一、《秘阁书目》的作者与版本
        二、“未收书目”所录书目的来源
        三、《秘阁书目》的编纂体例
        四、《秘阁书目》的学术价值
        五、《秘阁书目》与《文渊阁书目》的关系
    第三节 张萱(等)《内阁藏书目录》
        一、称张萱等人所撰为《文渊阁书目》的情况
        二、《内阁藏书目录》的作者张萱等人
        三、《内阁藏书目录》的版本
        四、《内阁藏书目录》的编纂体例
        五、《内阁藏书目录》的特色
        六、《内阁藏书目录》的价值
    第四节 徐图(等)《行人司重刻书目》
        一、行人司概述
        二、《行人司重刻书目》的作者与版本
        三、《行人司重刻书目》的编纂体例与分类特色
第二章 明代的私藏书目(上)
    第一节 吴宽《吴文定公藏书目》
        一、《吴文定公藏书目》的作者吴宽
        二、《吴文定公藏书目》的版本
        三、《吴文定公藏书目》的编纂体例
        四、《吴文定公藏书目》的特色
        五、《吴文定公藏书目》的学术价值
    第二节 李廷相《濮阳蒲汀李先生家藏书目》
        一、《濮阳蒲汀李先生家藏书目》的作者与版本
        二、《濮阳蒲汀李先生家藏书目》的编纂体例
        三、《濮阳蒲汀李先生家藏书目》的特色
        四、《濮阳蒲汀李先生家藏书目》的价值
    第三节 晁瑮《晁氏宝文堂书目》
        一、《晁氏宝文堂书目》的编纂者晁瑮父子
        二、《晁氏宝文堂书目》的版本
        三、《晁氏宝文堂书目》的编纂体例
        四、《晁氏宝文堂书目》的着录特色
        五、对《晁氏宝文堂书目》的价值评述
    第四节 赵用贤《赵定宇书目》
        一、《赵定宇书目》的作者赵用贤
        二、《赵定宇书目》传世的两个写本
        三、《赵定宇书目》的编纂体例
        四、《赵定宇书目》的特色
        五、《赵定宇书目》中反映出的赵用贤藏书特色
        六、《赵定宇书目》对《脉望馆藏书目》的影响——兼议高谷谥号
    第五节 赵琦美《脉望馆藏书目》
        一、对《脉望馆藏书目》作者的考辨
        二、《脉望馆藏书目》的版本
        三、《脉望馆藏书目》的编纂体例
        四、《脉望馆藏书目》的着录特色
        五、《脉望馆藏书目》与《赵定宇书目》的承继关系
    第六节 高儒《百川书志》
        一、《百川书志》的作者高儒
        二、《百川书志》的成书
        三、《百川书志》的版本
        四、《百川书志》的编纂体例
        五、《百川书志》的特色
        六、《百川书志》的价值
第三章 明代的私藏书目(下)
    第一节 李如一《江阴李氏得月楼书目》
        一、《江阴李氏得月楼书目》的作者与编纂体例
        二、各家对《江阴李氏得月楼书目》的着录及该书的版本
        三、《江阴李氏得月楼书目》重视版本的着录特色
        四、李如一的藏书思想
        五、《江阴李氏得月楼书目》存世版本两种的差异
    第二节 祁承(?)《澹生堂藏书目》
        一、《澹生堂藏书目》的作者祁承(?)
        二、《澹生堂藏书目》的版本
        三、《澹生堂藏书目》的编纂体例
        四、《澹生堂藏书目》的特点
        五、祁承(?)的目录学思想——兼议《澹生堂藏书训约》与《旷亭集》
    第三节 陈第《世善堂书目》
        一、《世善堂书目》的作者与成书
        二、关于《世善堂书目》是否是伪书的争论
        三、《世善堂书目》的版本
        四、《世善堂书目》的编纂体例
        五、《世善堂书目》的特点与价值
    第四节 徐(?)《徐氏家藏书目》——兼议红雨楼题跋三种
        一、《徐氏家藏书目》的作者徐(?)
        二、徐(?)的聚书与编目
        三、徐氏旧藏书籍的去向
        四、《徐氏家藏书目》的版本
        五、《徐氏家藏书目》的编纂体例
        六、《徐氏家藏书目》的着录特色与价值
        七、红雨楼徐氏题跋三种
    第五节 朱睦(?)《万卷堂书目》
        一、《万卷堂书目》的作者朱睦(?)
        二、《万卷堂书目》的版本
        三、《万卷堂书目》的编纂体例
        四、《万卷堂书目》的着录特色
        五、《万卷堂书目》与《聚乐堂艺文目》的关系
    第六节 王道□《笠泽堂书目》
        一、《笠泽堂书目》的作者为王继贤之子
        二、《笠泽堂书目》的版本与编纂体例
        三、《笠泽堂书目》的着录特色
第四章 明代的史志书目
    第一节 焦竑《国史经籍志》
        一、《国史经籍志》的作者与版本
        二、《国史经籍志》的编纂体例
        三、《国史经籍志》的特色
        四、《国史经籍志》的价值
    第二节 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考》
        一、《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的作者与版本
        二、《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的编纂体例
        三、《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的特色
        四、《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的价值
    第三节 方志艺文志——以(成化)《杭州府志·书籍》与(嘉靖)《浙江通志·艺文志》为例
        一、(成化)《杭州府志·书籍》
        二、(嘉靖)《浙江通志·艺文志》
第五章 明代的专科书目
    第一节 经学目录
        一、朱睦(?)《经序录》
        二、朱睦(?)《授经图义例》
    第二节 医学目录——以《医藏书目》为例
        一、《医藏书目》的作者与成书
        二、各家对《医藏书目》的着录与《医藏书目》的版本
        三、《医藏书目》的编纂体例
        四、《医藏书目》的特色与价值
    第三节 宗教目录
        一、释藏目录
        二、道藏目录
    第四节 戏曲目录
        一、朱权《太和正音谱·群英所编杂剧》
        二、《录鬼簿续编》
        三、祁彪佳《远山堂剧品》
        四、徐渭《南词叙录》
        五、《旧编南九宫目录》
        六、吕天成《曲品》
        七、祁彪佳《远山堂曲品》
第六章 明代的特种书目
    第一节 刻书目录
        一、周弘祖《古今书刻》
        二、官刻目录
        三、私人刻书目录——以毛晋《汲古阁校刻书目》为例
        四、坊肆刻书目录
    第二节 引用书目
        一、引用书目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二、引用书目的多种称谓
        三、引用书目的类型
        四、明代引用书目的特点
        五、高武《针灸聚英集用书目》
        六、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采摭诸书》
        七、梅鼎祚《书记洞诠引用书目》
        八、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引用书目》
    第三节 辨伪目录——以胡应麟《四部正讹》为例
        一、《四部正讹》的作者与版本
        二、《四部正讹》的编纂体例
        三、胡应麟的目录学理论——兼议《经籍会通》
    第四节 地方着述目录——以曹学佺《蜀中广记·着作记》为例
        一、《蜀中广记·着作记》的作者曹学佺
        二、《蜀中广记·着作记》的版本
        三、《蜀中广记·着作记》的编纂体例
        四、《蜀中广记·着作记》的特色
        五、对《蜀中广记·着作记》的评价
    第五节 序跋题记——以《读书后》《南濠居士文跋》为例
        一、王世贞《读书后》
        二、都穆《南濠居士文跋》
余论
    一、明代书目中多样化的类目设置
        (一) 二分法与三分法的采用——主要以专科目录为例
        (二) 对四部分类法的继承——主要以综合性书目为例
        (三) 对四部分类法的突破——主要以综合性书目为例
    二、明代书目对多种分类依据的采用
        (一) 设类依据的单一化——以专科目录为例
        (二) 多种设类依据的平行并用——主要以《赵定宇书目》、《脉望馆藏书目》等为例
        (三) 多种设类依据的立体结合——主要以集部、史部为例
    三、明代插架与分类相结合的书目编制体创——兼议《千字文》编号法在书目中的意义
    四、明代书目中新类目的设立与特殊内容的归置
        (一) 藩府类的设立
        (二) 举业类的设立
        (三) 四书、性理类的设立与理学书籍的归置
        (四) 御制类书籍的归置
        (五) 个人着述的归置
        (六) 类书的归置
        (七) 丛书的归置
        (八) 释道二家书籍的归置
    五、明代书目编纂的特征
    六、明代目录学家的目录学思想
    七、明代的书目编纂所体现的学术文化特色
        (一) 经学与理学
        (二) 史学
        (三) 文学——兼议明代目录学家版本意识的抬头
        (四) 医药学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北宋楼阁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楼阁诗歌概念及研究范围
    三、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景观型楼阁诗歌
    第一节 景观型楼阁审美视野
    第二节 景观型楼阁诗歌分类
    第三节 景观型楼阁与登临诗
    小结
第二章 防御型楼阁诗歌
    第一节 防御型楼阁的兴盛
    第二节 防御型楼阁与诗人军事抱负
    第三节 防御型楼阁与战争诗
    小结
第三章 文化型楼阁诗歌(藏书楼)
    第一节 藏书楼的兴建
    第二节 藏书楼与文人诗歌创作
    第三节 藏书楼与文化传承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浅议我国国家书目现状及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国家书目的发展
    1.1历史上的国家书目
    1.2发展现状
二、我国国家书目存在的问题
三、提高我国国家书目质量的几点建议
    3.1国家书目工作立法化,保障国家书目的完备
    3.2加强国家书目的宣传工作,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
    3.3实行国家书目载体多样化,满足读者需求

(6)明代《论语》诠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程朱理学视野下的《论语》诠释
    第一节 程朱理学独占与明代初期《论语》诠释
        一 朱元璋与明初《论语》诠释
        二 胡广:集成前儒小有增删
    第二节 程朱理学修正与明代中期《论语》诠释
        一 蔡清:毫分缕析 钩深括奥
        二 吕柟:至公至仁 笃实躬行
    第三节 经世实学思潮与明代后期《论语》诠释
        一 高拱:问答诘辨 通达求实
        二 张居正:帝师宣讲 明白务实
第二章 陆王心学视野下的《论语》诠释
    第一节 心学革新与《论语》诠释
        一 王阳明:以心为本 传习良知
        二 王艮:以身为本 志孔学孔
    第二节 泰州学派与《论语》诠释(一)
        一 罗汝芳:求仁于已 能己复礼
        二 周汝登:己心为准 返归自身
    第三节 泰州学派与《论语》诠释(二)
        一 焦竑:引述阳明 阐扬心学
        二 李贽:评点体例 文学鉴赏
    第四节 “新心学”《论语》学
        一 林兆恩:三教归心 发所未发
        二 袁宗道:以禅诠儒 返本归儒
        三 张岱:形式自由 佛道诠儒
第三章 整合会通视野下的《论语》诠释
    第一节 王学修正视角下的《论语》诠释
        一 顾宪成:超越王学 复兴朱学
        二 刘宗周:慎独为宗 心理攸同
    第二节 折衷会通眼光下的《论语》诠释
        一 陈士元:博引旧说 详加折衷
        二 郝敬:会通篇章 疏通证明
        三 顾梦麟:会通诸家 间出己见
    第三节 佛学西学观照下的《论语》诠释
        一 智旭:以佛说儒 藉儒显佛
        二 利玛窦:以耶释儒 援儒证耶
第四章 余论
    一 明代《论语》诠释的路径反思
    二 明代《论语》诠释的两大特征
    三 明代《论语》诠释的三点启示
附录
    附录一 明代《论语》着述考目(现存)
    附录二 明代《论语》着述考目(失传)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2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1.1 沈祖荣的论着
        2.1.2 胡庆生的论着
        2.1.3 刘国钧的论着
        2.1.4 洪有丰的论着
        2.1.5 戴志骞的论着
        2.1.6 袁同礼的论着
        2.1.7 李小缘的论着
        2.1.8 杜定友的论着
        2.1.9 杨昭惁的论着
    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2.1 桂质柏的论着
        2.2.2 裘开明的论着
        2.2.3 马宗荣的论着
        2.2.4 查修的论着
        2.2.5 皮高品的论着
        2.2.6 周连宽的论着
        2.2.7 吕绍虞的论着
        2.2.8 张遵俭的论着
        2.2.9 严文郁的论着
        2.2.10 毛坤的论着
        2.2.11 汪应文的论着
        2.2.12 汪长炳的论着
        2.2.13 钱亚新的论着
        2.2.14 柳诒徵的论着
        2.2.15 万国鼎的论着
        2.2.16 王云五的论着
        2.2.17 王献唐的论着
        2.2.18 王重民的论着
        2.2.19 张秀民的论着
    2.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3.1 彭斐章的论着
        2.3.2 佟曾功的论着
        2.3.3 鲍振西的论着
        2.3.4 赵世良的论着
        2.3.5 郑莉莉的论着
        2.3.6 赵琦的论着
        2.3.7 孙云畴的论着
        2.3.8 陈誉的论着
        2.3.9 周文骏的论着
        2.3.10 朱天俊的论着
        2.3.11 张琪玉的论着
        2.3.12 黄宗忠的论着
        2.3.13 谢灼华的论着
        2.3.14 白国应的论着
        2.3.15 陈光祚的着作
        2.3.16 倪波的论着
        2.3.17 金恩晖的论着
        2.3.18 吴慰慈的论着
        2.3.19 肖自力的论着
        2.3.20 谭祥金的论着
        2.3.21 杜克的论着
        2.3.22 黄俊贵的论着
        2.3.23 辛希孟的论着
        2.3.24 沈迪飞的论着
        2.3.25 张德芳的论着
        2.3.26 钟守真的论着
        2.3.27 侯汉清的论着
        2.3.28 徐引篪的论着
        2.3.29 左恭的论着
        2.3.30 胡耀辉的论着
        2.3.31 丁志刚的论着
        2.3.32 杨威理的论着
        2.3.33 阎立中的论着
        2.3.34 孟广均的论着
        2.3.35 黄长着的论着
        2.3.36 刘湘生的论着
    本章小结
3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1.1 沈祖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3.1.2 胡庆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3.1.3 刘国钧论着的被引情况
        3.1.4 洪有丰论着的被引情况
        3.1.5 戴志骞论着的被引情况
        3.1.6 袁同礼论着的被引情况
        3.1.7 李小缘的论着被引情况
        3.1.8 杜定友论着的被引情况
        3.1.9 杨昭惁论着的被引情况
        3.1.10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1.1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1.12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3.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2.1 桂质柏论着的被引情况
        3.2.2 裘开明论着的被引情况
        3.2.3 马宗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3.2.4 查修论着的被引情况
        3.2.5 皮高品论着的被引情况
        3.2.6 周连宽论着的被引情况
        3.2.7 吕绍虞论着的被引情况
        3.2.8 张遵俭论着的被引情况
        3.2.9 严文郁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0 毛坤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1 汪应文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2 汪长炳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3 钱亚新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4 柳诒徵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5 万国鼎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6 王云五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7 王献唐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8 王重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9 张秀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3.2.20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2.21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2.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3.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3.1 彭斐章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 佟曾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 鲍振西论着的被引情况
        3.3.4 赵世良论着的被引情况
        3.3.5 郑莉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6 赵琦论着的被引情况
        3.3.7 孙云畴论着的被引情况
        3.3.8 陈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9 周文骏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0 朱天俊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1 张琪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2 黄宗忠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3 谢灼华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4 白国应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5 陈光祚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6 倪波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7 金恩晖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8 吴慰慈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9 肖自力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0 谭祥金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1 杜克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2 黄俊贵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3 辛希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4 沈迪飞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5 张德芳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6 钟守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7 侯汉清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8 徐引篪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9 左恭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0 胡耀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1 丁志刚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2 杨威理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3 阎立中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4 孟广均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5 黄长着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6 刘湘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7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3.38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3.39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本章小结
4 总结
    4.1 三代图书馆学家思想的异同点
    4.2 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后人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理性的足迹:从孔子到孟子的学术思想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儒学、孔学、论语学
    二 学术史与思想史
    三 文献与研究
    四 问题与方法
第一章 孔学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节 孔学的思想文化背景
    第二节 孔学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三节 孔学背后的家世与身世
第二章 孔学关注的重点内容
    第一节 天人合一论
    第二节 仁德关系论
    第三节 孔子教育论
第三章 孔学拓展的中坚力量
    第一节 七十子之学
    第二节 子思之学
    第三节 七十子后学之学
第四章 从孔学到孟学的伟大转变
    第一节 孟子其人其书
    第二节 仁政:政治蓝图的精心设计
    第三节 性善:为人性立法
余论 文化的乡愁——孔子的文化影响与国学新思潮
参考文献
后记

(9)数字时代的中国国家书目建设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各国国家书目建设概况
2 中国国家书目建设现状
3 数字环境下的中国国家书目建设
    3.1 确立并完善国家书目建设机构
    3.2 制订合理的国家书目入选标准
    3.3 构建国家书目建设的技术路线图
    3.4 提供可供选择的多种服务方式

(10)《文献通考·经籍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图目次
表目次
绪论
    一、近三十年来《文献通考·经籍考》研究概述
    二、研究目标的确定
    三、研究设想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端临的家世生平及其《文献通考》
    第一节 马端临的家世
    第二节 马端临生平事迹考述
    第三节 马端临"文献"观辨析
    第四节 《文献通考》的编撰和版行
        一、学术准备
        二、《文献通考》的撰写
        三、《经籍考》的体制
        四、《文献通考》的版行
第二章 《文献通考·经籍考》图书着录分析
    第一节 《经籍考》的条目格式
    第二节 《经籍考》条目统计与分析
    第三节 《经籍考》图书归类考察
        一、《经籍考》的分类体系
        二、《经籍考》的图书归类
    第四节 《经籍考》的互着法
    第五节 《经籍考》的着录依据分析
        一、《经籍考》多书条目着录依据分析
        二、《经籍考》单书条目着录依据分析
第三章 《经籍考》辑录体解题研究
    第一节 辑录体解题的来源
        一、辑录体解题与《出三藏记集》
        二、《经籍考》辑录体来源于吕祖谦《大事记》考论
    第二节 《经籍考》解题的义例
        一、《经籍考》解题的基本构成
        二、解题首段概述图书基本情况
        三、解题次引书目、诸儒评论、文集等加以补充、说明、辨析
    第三节 《经籍考》的按语
        一、总叙中按语分析
        二、小序、总计中按语分析
        三、解题中按语分析
第四章 《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引书研究
    第一节 《经籍考》引书的数量分析
        一、四部引书次数及各条目引书次数统计
        二、《经籍考》解题中的引用家数、次数统计
        三、《经籍考》总叙和类序中的引书家数及其次数统计
    第二节 《经籍考》引书的书写位置与排序
    第三节 《经籍考》征引晁《志》、陈《录》校考
        一、《经籍考》所引《郡斋读书志》为衢本考述
        二、《经籍考》晁、陈解题征引方式分析
    第四节 《经籍考》引书的文献价值
        一、辑佚价值
        二、校勘价值
余论:《经籍考》的价值和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国家书目的喜与忧(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图书馆藏孤刻本中医古籍考察研究[D]. 温佳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王尧臣研究[D]. 张帅锋.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3]明代书目研究[D]. 孙蕴. 山东大学, 2017(05)
  • [4]北宋楼阁诗歌研究[D]. 张逗. 暨南大学, 2016(02)
  • [5]浅议我国国家书目现状及问题[J]. 王娜. 现代经济信息, 2014(09)
  • [6]明代《论语》诠释研究[D]. 李春强. 扬州大学, 2014(12)
  • [7]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D]. 付天松.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8]理性的足迹:从孔子到孟子的学术思想演变研究[D]. 张永祥.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4)
  • [9]数字时代的中国国家书目建设探析[J]. 王艳萍,杨熙. 情报探索, 2012(06)
  • [10]《文献通考·经籍考》研究[D]. 邹明军.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国家书目的悲欢离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